—厦门园南小学2019级2班白鹿洞摩崖石刻研学记
明万历年间,厦门名士林懋时在厦门岛虎溪岩、玉屏山一带开拓岩洞,在洞侧营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并以朱熹在庐山建白鹿书院故事,称「白鹿洞」。洞内泥塑白鹿一只,口向洞外,每当春末夏初,炎热湿润天气,水汽上升,便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因此形成了厦门小八景之一的“白鹿含烟”。
厦门小八景:白鹿含烟
白鹿洞位于玉屏山顶,登高可俯瞰鹭江,且多奇石异景,开辟以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访,数百年间留下了数十处摩崖石刻和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023年4月28日,园南小学2019级2班利用五一假期,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前往白鹿洞实地研学,感受鹭岛优美自然风光,学习摩崖石刻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会鹭岛“风动石”的顽强精神,并且人人争当园南小学“榕之馨”小小志愿者,沿路清理登山步行道的垃圾,为美丽厦门再做贡献。
活动既是一次研学,也是亲子之旅,同学们按读书小组为单位分成四组开展研学活动,每组由一名家长主动请缨负责知识内容讲解。出发前,同学们都一一做了详细的功课,详细了解了白鹿洞摩崖石刻的情况,有的同学还把搜集到的资料打印成册,随身携带。
摩崖石刻与“结绳记事”一样,是古人作为一种纪事方式用来记录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等,也是我们现在能够触摸、了解、感知人类对社会体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家长志愿者向同学们介绍了摩崖石刻和碑刻碣石的区别。
- 摩崖石刻:指的是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上的文字,用于叙功或记事。
- 碑:刻有文字的长方形竖石。
- 碣:圆形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
曾宪德于同治二年、四年、七年三任厦门巡道,故云“三巡鹭江”。 这个“三巡鹭江”,在中山公园的魁星山上,也有一样的“同名石刻”。
在重游鹿洞石刻前,同学们一起观赏厦门岛内最大的篆体字石刻。也学习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九种不同字体:“甲骨文、金文、籀(zhòu)书(大篆(zhuàn))、小篆(zhuàn)、隶书、魏碑、楷书、草书、行书”。
摩崖石刻大多采取天干地支纪年法,如“三巡鹭江”中的丁卯年就是天干纪年法。
所谓天干地支,都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字记序符号。
- 天干共有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地支共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里面各有一半是阳、有一半是阴,只能两个一样的才能配起来,所有一共能配60个,这60个用来记录年份,就叫60年一甲子。60年用完来,再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孟春月是古代农历春天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农历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一个名字: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上面的规律,是因为古代的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
“六合”,指的是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古人给此洞起名六合,意在突出该洞四通八达。
同学们一边听取“壶中天”“亦小洞天”的神话传说,一边展开丰富想象,感受大自然精妙无比的鬼斧生工。
面对豁然、天风海涛、高山仰止等摩崖石刻,同学们登高望远,极目眺望壮美鹭江,和古代文人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色,领略古代文人墨客对鹭岛美景的赞美之情!
清康熙二十年(1681)台湾平定后,威略将军吴英驻厦期间,在山麓旧时义学的遗址上创建文昌殿,创建朱子亭、学舍,创办书院。
白鹿洞后山岩壁上仍可见:“鹿洞书声”、“亦庐”的题刻,表达了古人对朱熹在庐山创立的白鹿书院的怀念之情!
在朱一冯攻剿红夷刻石和赵纾攻剿红夷石刻处,同学们听取了明朝末闽南沿海军民英勇抗击外来入侵的故事,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结束了白鹿洞的研学,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不见天“风动石”。
在沿途登山步道上,同学们身穿红马甲,不怕脏,不怕累,戴上了手套和夹子,在登山步道上的草丛边收集着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烟蒂等各种生活垃圾,用一次次“伸手”“弯腰”践行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红”守护景点“健康绿”,传递文明环保正能量,为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顺着登山步道,同学们一路把志愿服务做到了游人如织的厦门植物园!收到好评点赞无数!
穿过登山步道,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了不见天风动石,这里的风动石上大下小,风吹不倒,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时间虽短,但同学们感悟却深。五一假期,大家纷纷提起笔,动起脑,把这一天经历和体会好好地进行总结、提炼!用笔尖记录下这难忘的回忆,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的研学感悟吧!
作者:黄佳绮
作者:马悦涵
作者:王婧烑
作者:许奕晖
作者:周梓晔
作者:林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