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经典之约,研现代之学——记李世香工作室赴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活动

陈qq
创建于2023-05-14
阅读 3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赴一场现代与经典之约,飨一次数学与文化的盛宴,2023年5月12日至14日,深圳市龙华区清泉外国语学校李世香工作室数学教师代表来到南京,参加了第3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感受积极生长的好课堂。大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新颖的报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等,无不让我们由衷的钦佩。

本次活动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多维目标的实现来开展,邀请了李政涛、贲友林、张齐华、俞正强等共15位专家教师,他们为我们展示了最新的小学数学教育成果。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多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广大一线教师关心的核心问题作精彩、深入解读。

活动第一天

南京金陵中学校长穆耕森致欢迎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作报告《新时代的好课标准》。李政涛教授给了我们新时代好课“六字诀”标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第一节观摩课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主讲《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整理和复习及报告《数学课堂: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第二节观摩课由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张齐华教授执教《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及报告《社会化学习:以方式变革促减负增效》。

第三节观摩课由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陈玲老师观摩课《分数的意义》。

第四节观摩课由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第五节观摩课课由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执教《面积的认识》及报告《从<课程标准>到“数学教学的关键”》。

活动第二天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毓信记录作报告《从课程标准到“数学教学”的关键》。

第一节观摩课由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罗鸣亮老师执教《分数与除法》。

第二节观摩课由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执教《认识长度单位》。

第三节观摩课由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著名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观摩课《用字母表示数》(四)。

第四节观摩课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著名特级教师陈加仓老师观摩课《排列问题》。

第五节观摩课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观摩课《知识与思维》(五)及报告《例谈深度教学》。

活动第三天

第一节观摩课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知名数学教师顾亚龙老师观摩课《确定位置》(四)及报告《用结构的力量改进课堂》。

第二节观摩课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副主任、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观摩课《乘法分配律》(四)及报告《核心素养导向的简约教学结构性优化》。

第三节观摩课由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徐 斌老师观摩课《小数四则运算(单元整合课)》(五)及报告《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学习分享

李世香老师学习心得:

            学习—思考—前行 

—— 《现代与经典》听课心得

5月12-14日,非常有幸来到《第3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南京现场,观摩了国家级大家的课堂教学,领略了名师风采。短短两天半的时间,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唯恐放过每一个精彩瞬间,从始到终一丝不苟。14日下午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回程的飞机,整理思绪,细细品味,再现精彩,完成心得。

本次活动的主体就是听课+讲座,听名师的课,听专家的讲座。

李政涛教授的专题讲座《新时代好课标准》,让我对好课有了新的认识,实、放、清、细、深、融六个字,涵盖了好课的全部要求。上有意义的课,让每一个学生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都不一样,把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工具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我前行的方向。

贲友林老师执教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整理与复习》。贲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表格的形成过程,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借助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帮助学生很好的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和周长。整节课,同学们一直在头脑风暴。幽默的语言,巧妙的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一次次有深度的思考;学生精彩的回答,深入的思考,欢乐的笑声把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这是一节有深度的课堂,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张齐华老师执教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节课既是实在的又是实用的,老师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最为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路径,体现了生命的课堂。

张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教师巧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学定教。巧妙设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的分层设计也有利于让学生明白这个知识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明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产生、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玲老师执教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本课教师紧紧抓住分数的意义设计安排,灵活地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明确,探究进取主动,尤其是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对于分数以及分数单位的理解,都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顺理成章地得出概念。

朱国荣老师执教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朱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借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基本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

俞正强老师执教了《认识面积》。俞老师的课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轻松,润物细无声。他的幽默诙谐,让同学感到学的轻松,他在数学课堂中向同学传授学问的独特方式。俞老师的课堂没有精致的课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使整个会场欢笑声不断,这就是大师的魅力吧!也让我们这些听课老师不断的思索,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只有拥有了自己独特魅力才能吸引同学,才能让同学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幸福的事,这种魅力要靠老师不段提高自身素养,时刻去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向俞老师这种魅力老师看齐。

郑毓信教授做了《从课程标准到数学教学的关键》专题讲座。郑教授的报告大气、理性、辩证。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对当前的热点问题有独到、冷静、理性的思考。郑教授的建议帮我们指明工作的方向:不应求全,而应求联,不应求全,而应就变。建议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反思,再认识”,同时培养和感染学生在学习之路上也要总结反思再认识,要长时间思考…才能在数学学习上不断进步,能攀高峰。听郑教授的报告是一种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罗明亮老师执教了《分数与除法》。罗老师的课通透、自然、轻松、精彩。课堂的精彩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好奇发问、尊重学生的困惑、尊重学生面对不同意见时的坚定。一起顺其自然得那么轻松而舒服。

课堂的精彩来源于层层推理和步步验证。为了验证每一个算式是否成立,如何成立,孩子们积极探索,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推理,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建立和培养起来了。更奇妙的是每个学习过程如此真实,每个学生的成长如此神奇。没有刻意的雕琢和强加,有的是慢慢等待和静静欣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节课非常朴素,没有一张幻灯片,老师没有任何讲解,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们在自己的交流碰撞过程中,除了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学会思考,真正是带着什么走近了生活的大课堂。

张冬梅老师执教了《测量》。测量工具自己创造?没错!张老师的课堂就发生了这样的奇迹!为了测量每条彩带的长度,孩子们物尽其才,人尽其能,最终新的长度单位就在课堂上诞生了。所有的情境,所有的猜测和验证,都解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课上到尾声,又到惊艳处。简单的剪、量、调,竟然是为了引出更多的长度单位。通过分与合的方法引申,最终指向了数学的生活化和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

顾志能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简单又不简单!简单之处在于顾老师借助一袋普通的乒乓球个数展开教学,不简单之处在于顾老师以解决实际问题带动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感知、类比、优化,丰富了字母式的内涵,让知识生长,让知识联系起来!像拼图一样,把知识碎片都拼成一幅作品!从学到用,整体感知简易方程的知识!

陈加仓老师执教《排列问题》。陈老师给了学生试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无限多的可能下发现错因,而这个结果是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醒悟的过程中产生,对学生的印象是深刻,不易遗忘的,这就是学习的真实发生。

刘德武老师执教了《知识与思维》。刘老师用不同的题目作为“知识”的载体,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学习了“概括、举例说明、形感、设数、排除法、求异思维、假设”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刘德武老师勉励同学们:“思维课不是每天都会上,但知识课每天都会上,只有同学们不断主动细心地钻研,才能挖掘出知识背后蕴藏的数学思维。”

顾亚龙老师执教了《确定位置》。顾老师用用旅游导入,自然引入导航,导航又是怎么确定位置的呢?继而引入小蜘蛛的启发。有趣的导入,抓住了小朋友的眼球和注意力。以班级同学为基本点,让同学们找到自己以及同学们的位置。拓展环节,又回归到了导航,经度纬度,拓展提升。继续拓展,一维,二维,三维,四维,让学生开拓眼界,把自己的问号都解开。

徐长青老师执教《乘法分配律》。徐老师教育界的相声大师,用幽默诙谐最简约的语言把难点讲的如此透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借助生活事例很好的让学生避免乘法分配律的易错点,让学生在做游戏,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内涵。

徐斌老师执教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徐老师的课逻辑性,思维性极强。改变我们计算教学课堂的枯燥和重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试商,调商不断深入。以整十数为标准,让学生在四舍法或五入法的作用下明白什么时候需要调,什么时候不需要调,什么时候要调一次,什么时候要调两次,让学生的知识更结构化,系统化。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得到很好的体现。我们的高年级数学课堂更需要这样安静,踏实又持续生长智慧的氛围。

两天半的观摩活动收获满满!一个一个名师构建的艺术课堂不仅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获,更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学习已结束,思考一直在路上,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超越自己!

江利秋老师学习心得:

听了李政涛老师的讲座《新时代的好课标准》对于设计一节课好课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以及评价标准。李老师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这6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实、放、清、细、深、融。实即是扎实(有意义的课)、充实(有效率的课)、丰实(有生成的课)、平实(常态下的课)、真实(有遗憾的课),通过这6个方面来输出他的教学理念。放即是开放,放下去、重心下移,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把权力还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我们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清即是教学思路的清晰,清晰学生、清晰目标、清晰方法、清晰环节、清晰指令(倾听是一种素养)。当老师踏入教室时,教学思路要清晰,每一个环节要突破的重难点,心里要有数,这样方向就不会跑偏。 细则是教学细节的揣摩、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李老师提到了11个细节,训练的起点、合作前学生自主思考与实践、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人数、次数、时间底线、分工、分组的特点、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评价反馈、课堂巡视 。这些都是一节好课在小组合作方面要考虑的内容。 深即是深度学习—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的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的发生。那深度深到哪里去?深到思维那里去,体现的是高阶思维,深到情感那里去,体现细腻、微妙、丰富、深沉、复杂的情感;深到学科那里去,体现在学科美。融即是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跨五育融合。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要遵循3大原则:五育融合不等于学科融合;五育融合要化为视角,解读课标、教材、教学内容、学生等等;五育融合不宜面面俱到,要有所舍弃。而我们现在的课堂一般是主融合+次融合。以后对于上好一节课,我们有了设计、反思的路径,对于评价一节课来说也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听完李老师的讲座收获满满,接下来会尝试着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实践中调整方向,往好课的方向努力,在教育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陈淑琪老师学习心得:

罗鸣亮老师所执教的《分数与除法》让人印象深刻,在课堂上罗老师真正地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同的学生思维得以生长,把思考过程既用图表示出来,又清晰地说清楚理解过程,罗老师给足充分的思考空间,使每个学生独一无二地展示自己思维,罗老师润物细无声地将学生思维引入抽象地建立模型,打通除法意义,分数意义,分数运算间的联系。

罗老师基于《分数与除法》这一单元整体结构中具有实质性的案例,展开课标解读。睿智幽默的罗老师还结合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的片段,引发大家思考,分析甄嬛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她不仅仅是聪明,而是她会观察、会思考、善与人合作、求同存异有格局......同样,我们的孩子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以人的这四大天性设计课堂,让学生形成好求甚解的思考路径,完成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飞跃,罗老师以教学的互通性突破了算数的封闭性,让学生理解分数。

确实,我们的课堂,不能流于形式,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交流、探索、争论、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让知识在他们的脑海中有建构的机会。我们培养是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严水萍老师学习分享:

 历时两天半的学习,可谓是知识、经验的迅速增长,对于“数学”二字的看法也有了别样的感悟。

  我感受最深的是刘德武特级教师,他讲授的是《知识与思维》一课。上课伊始,一位银丝的老者走上了讲台,年迈却坚定,气场铿锵有力:“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上这一堂课?”瞬间我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住了。

 数学不仅仅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学会数学的思维。高级的思维模式有:概括、设数或分析、形感、排除、假设。

我具体说说概括这一环节,刘老师从两个数相加(数字中不含0)结果是1000出发,让学生们自行创设答案导,接着增加条件,一个数是111,另一数的答案是多少?一个数是257,另一个数是多少?从大量的习题中,让学生学会去概括,这两位数有什么规律。

       我们都知道学生掌握数学算法是很简单的,但是要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用数学语言去表达,往往不易,这不仅仅需要学生足够静心地思考探究,也需要教师适时、合理、有效的指点,引导。这也正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去钻研、磨练的点。

       在数学问题中,分析和设数是解决抽象性思维的途径。这是小学高段数学,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的方法。解决单选问题,用排除法和多角度看问题。数有关的总结规律,用到假设和推理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我进行了自我教学反思:我的课堂,是不是更多的只有直接性的传播数学知识吗?较少有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策略的挖掘与提炼。而这些,也需要教师对学生长期以往的数学情感渲染、数学思维的创设、磨练。

结语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经过三天的学习,老师们不但收获了专家们有深度的新课标的解读,还观看了他们精彩的现场,在理论上得到了提升,在行动上得到了指导。经过此次观摩活动,老师们感触颇深,立志要在吸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躬身实践,紧跟新时代步伐,把新课标践行到教学中去。

阅读 3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