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12日,在我校举办了山东省“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新样态”专题研讨会。整个会议与会老师多,讲课老师水平高,专家报告精彩,评课老师专业,听课老师认真。为了更好的内化所学知识,老师们认真抒写听课感悟,在反思中收获成长。
会议掠影
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容易
吕茂峰
在5月11日和12日山东省“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新样态专题研讨”活动中,通过观摩六位优秀教师的执课,聆听汲安庆教授关于文本解读的报告,我进一步认识到语文教学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具有严苛的要求。严苛首先是对准确地解读经典文本的要求。读出经典文本的个性,读出作者言语人格追求,需要从业人员广泛阅读语文专业类书籍、文学类作品、哲学类书籍、教育类书籍和文化类书籍。要把广泛的阅读真正化成准确解读经典文本的功夫,还需要从业者本人的融会贯通和创造性地假设与求证。
一堂好课应该契合经典文本的特质,契合学生的情感需求,然后才是自己得心应手的设计。所以从业人员的教学设计需要在经典文本特质、学情需求和教学设计的融合上反复权衡,努力做到以读解文本特质为根基、以发展学素养为目标、以教学设计为手段的准确定位。关于学情把握,除了具体的学生基础、个性、需求等因素外,还要对作为人类一般都具备的自我中心主义有清醒的认识和敏感的判断,这样方可在课堂上对学生认知的盲点、不当的投射、断章取义的理解准确应对、化险为夷,否则就会任由教学事故发生而不自知。就如同一名拙劣的医生将手术刀遗忘到病人的身体里自觉良好一样严重。
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心中不变
高传龙
时间回溯到5月11日上午8点45分,当同学们起立喊出“老师再见”的那一瞬间,我终于如释重负——近一个月以来的焦灼、痛苦兼着期待的生活状态要告一段落了。然而,放松之余,心情归于平静之后,忽然不忍心就这样和那段日子说“再见”,虽然焦灼,虽然痛苦,但是经历焦灼与痛苦之后绽放的笑容竟这样甜——到现在我还偶尔咀嚼、品尝。
人物专题阅读课,以前没有尝试过。第一次试课,就把涉及鲁迅先生形象的两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放在一块儿学习,郭莉莉老师听完课后的问题到现在还记在心里,“这节课要建构什么或这节课的落点是什么”,我回答不出,随后郭老师细致地一一列出这节课每个环节的落点,与人物专题阅读的主题不符合,郭老师进一步指出我的课立足于学生学两篇文章,而不是学习鲁迅先生这个人。
问题找到了,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需要摸索。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重新建构学习“认识鲁迅这个人”的思路和逻辑,于是下载了近百篇、打印了400多页A4纸的相关文献,于是找出关于研究鲁迅的书籍,读起来,研究起来。第二次试课,整节课感觉自己拽着学生往前跑,吕茂峰老师无意的一句话“没有激情”让我心灰意冷,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难道自己对郭老师的设计逻辑和思路理解出了偏差?与郭老师汇报和沟通后,果真是自己的理解出了偏差。郭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学习,有真收获,实现真成长;一定要领着学生贴着文本,沉入文本,按照语文的方式认识鲁迅先生这个人。”我恍然大悟,终于知道为什么吕老师说我“没有激情”了,我只呆在自己的教学设计里,不肯与学生的真学习接触,不肯让学生与文本真接触,所以才有整节课很浮的感觉,所以才很被动。
那就再重新修改、重新设计!第三次试课,这次我的感觉是课的容量太大,一节课学不完。于是再次跟郭老师汇报,郭老师说可以考虑删减阅读材料和教学内容,于是只好把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段舍弃,并决定不呈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及揭露国民性格弱点的内容。
第四次试课,郭老师到场。那是周一下午第四节在6年级9班,说实话,中午我还郁郁不结,对下午的课根本没底儿,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可是整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郭老师说这次是试课以来比较满意的一次,吕茂峰老师也给予肯定。也许是学生素质好的缘故吧,无论怎样这次试课让我找回信心。于是,周二我又在10班试课,于是,周三我又去四中试课,于是,我能在周四上午的会议现场比较从容地正式执教。
周四上午说课的时候,我说道:掌声也好,嘘声也好,我都接受,因为总好过无声。说心里话,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无论大家怎样评价,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在准备、试讲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所收获的又怎么能用简单的“得”或者“失”概括呢?
在查找鲁迅帮助与扶持青年朋友资料过程中,我突然感觉到:一直甘为人梯、默默无闻的郭莉莉老师不就是自己身边的鲁迅先生吗?郭老师是我的领导,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上周日下午自己闷在办公室里,感觉脑子就像浆糊时,郭老师鼓励我放下教案出去走走放松放松;有好几个夜晚将近11点,收到郭老师微信发送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一再嘱咐让学生好好读一读……感谢郭莉莉老师!
实验中学语文教研团队一直有很好的教研气氛,这次的磨课我是充分感受到了。优秀的初一语文团队,连续几天的陪伴与鼓励、宽容与帮助让我感觉身为其中一员很幸福!感谢吕茂峰、石连梅、张秀玲、张春雨等老师
准备这节课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这近一个月的时间,我陆陆续续地读的书主要有:《搏击暗夜——鲁迅传》《人间鲁迅》《鲁迅画传》《鲁迅教我》《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小学生鲁迅读本》《回忆鲁迅先生》《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鲁迅九讲》。读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当然,这节课也有让我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战士形象时,由于引用的文章大都是初中高年级甚至高中才学习的,考虑到时间限制,教师在作写作背景介绍时草草一句话带过,导致学生的理解不够充分;教师课堂现场对动态学情的把握不够精准,在一些环节处理上显得粗糙不够灵活,等。
记得第一次听到歌曲《我变了 我没变》,就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歌词是那么的契合我心——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默默地深爱着你,无论相见不相见。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我多想你看见。自然,“你”不是别人,是“语文”。
让学习真发生
李海静
这次的语文教学专题研讨会,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奎老师上的《一颗小桃树》,他对课堂的热情,对文本的钻研和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张老师的这一课,始终着眼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力上,聚焦在核心素养上,在教学中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通过课堂活动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地让孩子们通过文字解读到作者的内心,打通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渠道,更促进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他精心创设了新型的教学活动,以深情的朗读来强化学生的文字感受力,以趣味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枯与躁。课堂的最后,张老师引导孩子们回顾课堂中的知识点,从本课学习总结出托物言志类文本的解读方法,通过这一环节完成了从单篇学习到“这一类”的学习,让学生在支架中学会举一反三,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与情感的体验力,思维与文化的理解力,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语文力。
语文教学,要求的就是学以致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拓展迁移,真正让学习发生,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授之以渔
李相红
山东省"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新样态"研讨会上六位老师可谓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样的视觉盛宴。特别是张奎老师执教的《一棵小桃树》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教师注重朗读。课堂上,张老师给孩子们留下了大量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更深入地理解文意。孩子们靠阅读读懂、品析文章,形成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张老师注重散文阅读方法。张老师让孩子们认真思考,认真品读,认真研究。一篇自读课文,教会了孩子们从课文中找到品读散文的方法,挖掘文字里的内涵,洞察字里行间的奥秘。告诉孩子们读书要有两双眼睛,一双读字面上的意思,一双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那就是要关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关注作者的情感。
从问题出发,到思维深处
邵璐
在此次“阅读教学新样态”专题研讨会上,一节节异彩纷呈的课堂呈现在眼前。其中,刘帅老师执教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让我印象深刻。这节课,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学生在幽默睿智的语言中畅游文本,梳理逻辑,领悟主旨,感知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打造了一节情理相容的语文课堂。
刘老师的课堂是基于学生问题而出发的。由同学们的疑问出发“这场辩论到底谁赢了?”在这个环节,老师梳理了惠子和庄子对话中的逻辑。“同一律”“矛盾律”虽复杂,但刘老师却巧妙得变复杂为易懂,学生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难懂的逻辑。
惠子的理性认知,庄子的感性体验,让一场辩论没有了输赢。基于学生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来争论?”敏锐的刘老师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不理解的地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的争论。这种敏锐不仅是对于学生阅读障碍的敏锐,更是执教老师对文本解读的透彻和自身阅读积累的厚积薄发。
课堂到这里,刘老师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到底谁才能知道鱼的快乐呢?只有有感情的人才可以。启迪学生心怀情感看待万物。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即鱼,故知鱼之乐。”“子非鱼,方知鱼之乐”刘老师巧妙的设计,从学生问题出发,走向了思维的深处。整节课酣畅淋漓,让听课的老师流连忘返,孩子们也仿佛变成了“鲦鱼”,出游从容。这样的课堂,让同学们看到了思维中不同的世界,给学生们心里埋下一颗思维的种子,定将开出美丽的花。
这节课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睿智老师的巧妙和从容,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学生的感受和问题是点亮课堂的一束光,老师自己的阅读和积累是上好一节的“神助攻”。语文课堂要基于学情,基于老师的解读和思考,才能让师生向课堂更深处漫溯。
那人那课
石连梅
很荣幸,我又一次聆听了刘帅老师的课。那个渊博风趣的老师,那节轻松愉悦却又让人收获满满的课,无不令人反思,值得学习。
刘老师是一个懂学生且会调节学生状态的老师。老师的上课状态决定学生的学习状态。想让学生放松自己就得放松,状态也是传染的。刘老师整个上课的状态都是非常放松的,他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就像和学生聊天儿一样,让学生做到在一个台下有几百听课老师的会场上也非常放松,那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自己的课,抱怨自己讲的学生听不懂,抱怨学生跟不上自己的节奏,抱怨学生不回答自己的问题……其实那主要是因为自己还不够优秀。
刘老师是一个知识渊博且又会上课的老师。他没有死抠文本字眼儿,而是非常巧妙的借助学生的问题教给学生解决的方法。他的课非常好地体现了张伟忠老师说的高起点、高素质、高水平。刘老师就是一个有背光地语文老师。我想,做刘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很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谁不想遇到一个像刘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老师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并且真正投入进去,思考深入,又能从老师的课中学会方法,能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他把学生的感受和疑问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思路,把书本语言转化成学生能接受的生活化的语言,把知识转化成智慧,深化知识和思维,学生怎能不喜欢?忽然觉得在刘老师面前自己就像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不会教书的学生,真是自惭形秽!
学无止境,教也无涯。以刘老师为榜样,放慢脚步,踏实前行,期待自己还能成为一个学生不厌弃的老师。
一点感悟
宋海霞
刘帅老师的课像流水,由清浅小溪缓缓流入大海,引领学生渐渐走入广阔、进入深刻、开启思维,并深刻了智慧。自问,如果给我这样的课件,我能否上出这样的课,思索后答曰:不能。那是博览之后、深思之后的厚积薄发,才有这课呈现的“出游从容”,才有这课智慧幽默的点拨。读书思考是不会辜负你的,它是每个教书人终生的课题。
心得体会
董丹丹
为期一天半的研讨活动,犹如聆听花开的声音,上课的老师们精心准备,激情满满,为孩子们创造了诗意的课堂感受;与会的老师们也沉心静气,陶醉其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快乐。而我最想谈及的就是关于群文阅读的一些思考与收获:
“群文阅读”,我最初的理解无非就是选取几个相同主题或相似内容的文本放在一起阅读而已。可通过这次学习,我倏地感觉到,“群文阅读”应该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形散神不散的教学模式。在研讨课中,高传龙老师执教的《读文识人,聊聊鲁迅》,就从群文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耳目一新的阅读课堂。他通过鲁迅笔下的人物导入课堂,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紧接着分别从两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中去了解别人眼中的鲁迅先生,再通过对比引出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特质。高老师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孩子们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讲,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高倩倩老师执教的群诗探究性阅读也让人受益匪浅,高老师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取这三首诗一起学习。这一下子就激起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欲望,由此可见好的问题的设置会给整个课堂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氛围。高老师分别从“所登有所悟”“所见皆想见”两个方面,并结合当时他们所处的人生状态对这三首登高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陈子昂俯仰古今、包罗天地的大孤独,明白了杜甫攀登绝顶、俯视群山的大志向,也见识到了王安石藐视浮云、高瞻远瞩的大无畏。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学得满足,悟得明白。
总之,这次学习带给我的是全新的认识,于我来说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补充,不是阅读教学的颠覆,只要坚持阅读,只要对孩子有益,我们就乐此不疲。
邂逅精彩课堂
张秀玲
初夏美丽的季节,邂逅精彩的课堂。六堂课一讲座,诸位名师解疑惑。
什么是一节好课?
巧借资料,课内外关联,大语文课堂是好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阅读思维的课堂是好课;依托学情,依据文本,实实在在落地有声的课堂是好课;引领提升,加砖搭梯,深度理解文本的课堂是好课。
感谢各位老师专家的精彩展示;佩服他们的学识水平;敬佩他们的职业精神,精彩背后是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