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种玉之田
作者:于国平
朗诵:张余文 焦晓燕 张丽荣 袁晓娟
我行走在种玉的麻山,
燕山余脉是一条龙尾,
横亘在玉田之北。
它刚健的尾翼,
是要腾起大地的烟尘,
还是要亲昵大海的波澜?
植被和山石错落,
或低俯,或昂然,
鳞片“呼啦啦”就有了生动的容颜。
他不曾研习丹青,
只随意一涂,
于是,有了“叠翠燕山”。
身体里蓄养的水源,
从爪尖、指缝流出汩汩清泉,
于是 有了“唐水涌蓝”。
烈日下跋涉着,
那个高挽发髻, 叫伯雍的青年。
两脚荡起的尘土,
妄图模糊刚毅的脸。
找寻、挖掘、引流,
清冽的水,
把路人瘪而细的喉咙撑满。
它穿针引线,
把土地龟裂的纹路缀连。
种石子而得美玉,
是感化了聚居的人,
还是感化了神仙?
庄稼和子孙,
一茬一茬地种下、 成熟,
麻山深藏了千百年来悲悯的先贤。
我行走在蓟运河边,
看那一道白练,
斜挂在玉田之南。
我轻摇着芦苇笔挺的腰身,
笑声与芦花、水鸟,一起回旋。
这里是我的烟雨江南,
喝着这水长大,
顺着水流的方向远去,
又洄游到她的身边。
看水草扭动着柔软腰肢,
听水声溅湿了鸟语缠绵。
长桥、窄桥,弧度弯弯,
如自横之舟,
撩拨万古琴弦。
我行走在梵音袅袅的尘缘,
净觉寺的晨钟暮鼓传的老远、老远。
千载荏苒,
铺陈的史书,
记录着金戈铁马,
掀起半城风烟。
惊鸿之音,穿过堆成山的故纸,
从天外飞来。
声渐悄,
声渐远,
只剩诵经、跪拜的呢喃,
和太平盛世下肃穆的庄严。
我行走在诗意的云端,
明黄的是线装史册,
拉伸了数载光阴岁月。
时光之剪,
裁出种玉之田。
抗战故地,
血染的丰碑,
早已凝固成绯红一片。
晚霞如朝,不随夕阳远。
只待万家光盏,
汇聚一地温暖。
我行走在被诗意浸润的玉田,
看,她穿着用花香漂染,
街道以高楼为线的华美霓裳。
舞姿翩跹,
秀如婵娟,
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新的惊喜,
每一寸肌肤都光彩鲜妍。
不管你是飞鸿过影,
还是在这里挥汗如雨,
足印不论深浅,
都会深植在这种玉之田。
从容的足音里,
是“风流还在我辈”的笃定,
这方厚土,终是我最后的皈依,
永远的家园!
作者简介:
于国平,河北玉田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河北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散文百家》《光明日报》《党风》《中国环境报》《微型小说月报》等。曾获中宣部评论征集活动一等奖,广东省微小说大赛二等奖,光明日报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等各类奖项50余次。2014年散文《丁香树下的绿邮筒》获中宣部“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全国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三等奖,并应邀参加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颁奖晚会。
作者于国平接受主持人采访
朗诵者:张余文、焦晓燕、张丽荣、袁晓娟
玉田县2023年“乡土文化进校园”诗歌朗诵会(玉田一中专场)创作、演出人员合影
(本期照片来源:曹立祥、刘林、陈晓亮等,演出现场录像及本篇视频制作:刘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