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研学促成长
逐梦前行在路上
春风润物,教研如期。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探寻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途径,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23年5月12日上午,在县教研室的组织、安排下,宁武县西关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师跟随校长吕利云赴东关小学参加小初衔接语文教研活动。
活动伊始由东关小学校长崔淑英致开幕词,崔校长富有感染力的讲话让在座的领导、老师们都意识到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做好小初衔接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探究、研讨、成长。
教研室主任丁敏用甜美的声音提出此次教研活动的初衷以及我们要践行的目标:春之美在于生机和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和提升。
东关小学优秀教师王莉霞、宁武一中县教学能手杨晋两位老师承担了此次活动的课堂展示,他们努力遵循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策略,力求课堂的新颖和实效,各自呈现了具有小初衔接特点的课堂教学。
王莉霞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注重方法的引导,通过学方法、用方法,让学生短时间内完成即兴演讲。
(一)导入新课
王老师通过谈话的方式拉进和学生的距离,让孩子在谈话中逐渐清晰好的演讲稿一定是让大家记得住、说得清。从而明确本节课的主任务:探究方法,学习表达。
(二)把握要点,聚焦方法。
首先,王老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把握观点、理清要点。明确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分四个观点展开论证。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明确只有“观点+分析+结论”这样的结构才能将论点讲清楚。同时指导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教学生如何演讲。
(三)运用方法,即兴表达。
小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即兴表达。短暂交流后,学生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根据说话小贴士流畅自如地演讲,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杨晋老师以一个音乐轻快、学生熟悉、内容温馨的动画片——《清平乐•村居》引入今天的新课《散步》。让刚刚结束一堂课学习的学生、老师瞬间放松了很多,无形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杨老师《散步》的教学设计有创意,比较好的体现了课改新理念。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张弛有度,注意师生平等,互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分享表达的培养。短短的四十分钟,学生在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分享交流,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亮点
1.教师专业基本功较好,注重生本课堂,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散步》一文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2.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示“对联”让学生写横批环节颇具新意,确实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题。
3.“品词析句”环节,杨老师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学生在杨老师的引导下领悟到了品味语言的方法,情绪立刻高昂起来,积极的探讨文中写景和对称的句子,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相信学生在本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以及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将使其受益终身。
东关小学优秀教师元增荣就《为人民服务》这一课的教学做了深入的解读。本课设计运用“思辨性”课堂教学策略,围绕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些?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内容与课题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从而梳理课文行文的思路,了解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课文遣词用语确严谨,并借助相关阅读资料进一步领会文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1.“把握观点,理清要点”操作策略
通过深入探究,明确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为人民服务”,为了阐述清楚这一中心论点,作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待批评”“如何看待困难”“如何看待团结”四个分论点。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思辨这段话中四个论点的顺序能否调换等问题,让学生在朗读、比较、分析等语文实践中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感受论述类文本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2.“推理思路,聚焦方法”操作策略
通过深入探究,明确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了阐述清楚这一论点,作者先引用古人的话来提出观点,学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阅读经验说说对司马迁的了解,随机了解名言的意思,根据回答补充出示有关司马迁这一名言来历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对于死的意义的理解。接着进行分析具体说明了两种不同的死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时,用张思德的例子证明开头第一句话的观点,得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结论。
3.“思路迁移,明确方法”操作策略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结合课后习题3的提示,关注“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这几个关联词。通过去掉关联词对比阅读等方法,感受有关联词的句子之间关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的论述特点,明确作者为了表明“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清晰有层次地阐述了“我们欢迎批评”“欢迎任何人的批评”“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正确的批评”。体现了表达方式服务于表达意图的宗旨。
宁武一中县教学能手葛雪琦老师为我们带来讲座《语文教学中,小初衔接问题之探究》首先分析了初中试卷要求:1.基础字词、书法鉴赏。2.通过阅读概括理解。3.古诗积累、诗词鉴赏。4.古文、现代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鉴赏。5.语言运用能力考察。基于这样的学科素养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
其次为我们明确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理解和分析评价方面,由小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2.把握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适当延伸,加深新课程标准采用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思路,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文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主动做笔记学会记要点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4.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同时更是一种文化。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能力训练和学生语言实践感悟有机结合。5.从试题编制中看小初衔接(1)突出“学生发展为本”和“面向全体学生”理念的要求。(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3)坚持“时代性与综合性统一”的思想。(4)体现“学科渗透德育”的思想。
最后葛老师提出我们要让小初衔接更紧密应及时更新观念,关注思维表现,创设真实任务情境,提供策略或示例指导。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与研一定是如影随形的,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才会有意义。现场的老师们认真听课,用心思考,针对课堂教学环节逐一谈了自己的收获;参会领导对上午做课的教师大加赞赏,对此次活动所取得的成功予以肯定。他们指出两位教师都能做到“关注”和“倾听”,他们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思辨表达中成长起来,每一位教师都应向他们学习。小学和初中的教师也一定要携手共进,为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而努力。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本次研讨活动,参会的语文老师在一起分享、探讨,思想在交流与碰撞中升华!小初衔接融合教研活动,让教师对衔接的统整把握与提升、学段的密切融合与深入,拓宽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都为自身的成长积蓄了一份力量。教之有味,研之不尽。小初衔接,我们的探索在路上。这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出发。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践行。让我们携手共进,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我们的课堂中自由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