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 月12 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同时,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面对地震、火灾、洪涝、极端天气等灾害,该如何提前预防,发生灾害时如何自救?为切实做好灾害防范工作,提高大家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变能力及自我保护意识,赶紧来了解这些必须掌握的防灾减灾知识。
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系列活动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学起来,关键时候能保命哦~~~
1、震级大小划分
震级大小划分——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2、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3、怎样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若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
4、震时是跑还是躲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地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
1.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
2.千万不能站在房间中央
3.不要躲在窗户边
4.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
5.千万不能跳楼
6.不要乘坐电梯
震时被压,要怎么办?
1.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砾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3.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4.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不要长时间呼救,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6.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老师们,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社会的进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积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创造美好的、安全的、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