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第一次研修简讯之三20230517

艺水流连
创建于2023-05-11
阅读 18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好课燎原

——陕西师大基地名师培养计划

(2022-2025)

                 第一阶段集中研修学习纪实

       陕西师范大学,是我们14人实现浴火重生的基点,更是携手奔赴未来的全新起点。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之际,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陕西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第一阶段集中研修持续进行中。

       按照基地培养方案,第一阶段研修以理论素养提升与制定发展规划为主,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名著导读研读、参观交流等形式,搭建研修平台,促进名师培养对象基于教学实践进行理论学习。从而实现丰富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素养、重构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诊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等目的。

                        专家讲座一

       数字化教育转型教师教学必备的六大工具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葛文双副院长为我们做了“数字化教育转型教师教学必备的六大工具”专题讲座。葛院长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文件。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三通两平台”谈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互联网+”,指明提升的信息化能力是教师发展的永恒主题。然后学习了知识可视化工具幕布、高效在线课堂工具腾讯会议、课程有效管理工具UMU、微视频制作工具EV录屏和剪辑、学情分析评价工具问卷星、合作学习工具所罗门量表+雨课堂等。

       学习中我们深刻感到技术赋能教学的魅力,感觉到我们未来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会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革。我们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应该勇于接受新事物,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让技术为教学赋能。

                        专家讲座二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陕西省碑林教师进修学校孙波老师带来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主题讲座。通过该讲座,我们了解到微课的设计、录制和剪辑常用工具,了解了精品课的制作技术,学习了国家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感觉到教师必须通过持续的实践和思考促进专业成长。新技术抚今迭代升级,微课制作技术不断更新。需要我们积极学习,提升个人数字化素养,让自己具备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能力,同时又不受制于技术。

                       专家讲座三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郑永和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郑教授倡导谈话式教学,他引导我们14位培育对象结合自身情况谈谈自己如何理解科学教育,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当我们认知发生冲突时,郑教授解析了科学教育是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发展个体和群体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分析了科学教育五次浪潮的不同特点。要求我们“双新”下的教学,要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专家讲座四

                  名师工作室建设指导

       为了提升培养对象的在当地的示范辐射和引领能力,做好名师工作室建设,基地邀请上首届教育部领航名师、陕西省汉中中学正高级教师王建华为我们做了题为“初心如磐,笃行致远—王建华名师工作室经验分享”主题讲座。

       王老师介绍了自己参与上届教育部名师培训的心路历程,从运行机制、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考核机制、组织保障、品牌意识等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工作室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省厅为我们组建名师工作室后,将结合我们工作室工作规划和成员实际情况,我们会关注真实问题,聚焦问题解决,关注成员共性需求,提炼生成研修主题,定期开展工作室主题研修,并且要做到有针对性、体验性、全员性和持续性。

                        专家讲座五

                 经典名著《论语》导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周淑萍教授的《论语导读》让我们收获良多。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通过周教授深度解读,理解了儒家“仁”的多重内涵“爱人、克己复礼”等;知道“中庸”是把握度,用最佳尺度、最佳标准做事……

      《论语》中的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是中国古代先哲思维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教师研读、品读、啃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自身素养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参观研学,座谈交流六

       人的发展是多元化的,除了知识,还有交流合作、协调沟通、态度认知等等……陕西师范大学基地为我们安排了与导师座谈交流,赴相关学院参观、参观陕师大教育博物馆、参观“阅经典涵养正气,颂华夏文脉长流”图书文献展等课程。

       在参观研学过程中,我们见到了陕师大教育博物馆展藏物品近万件,认真聆听了志愿者的解说。博物馆里呈现了我国历代教育教材,我们看到了四书五经的真迹,以及陕甘宁当时的教室与当时所用的教材,还看了清末学生的毕业照,以及当时的教育工具……

       一件件反映教育发展史的实物藏品,充分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悠久历史。让我感受新中国教育的奋进历程,感受到现代的繁荣富强。作为教育人,我们应当坚定理想信念,为助推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经典涵养正气,颂华夏文脉长流”是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读书节经典著作展。本次展览共分为两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展”与“图书奖获奖图书展”。我们有幸感受了这场文化盛宴。在两位老师的精彩解说中,我们感受到伟人精神的深邃,思想的前瞻。感受到获奖图书强烈的时代性和对世人的启迪性。阅读经典、涵养正气,拓宽视野,锤炼思想,我们陶醉于书香中,沉浸于故事里……

       古都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累计有1100多年的建都史,千载文脉涵养着西安的厚重文化,孕育出从容自信、大气包容的城市气质。时光流转,时代巨变,我们始终信念坚定,初心如磐,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为推进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阅读 18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