磙子营第一小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2023年下学期读书分享活动之王利娜老师篇

创建于2023-05-11 阅读993

  有一种精神,来自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见证。每个生命的成长;有一种力量,源自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有一种智慧,承载于阅读,妙悟方明;有一种理想,寄托于阅读,源远流长。

    伴着春日的阳光,磙子营第一小学阅读活动又如期而至。全校教师以最饱满的热情,最真挚的语言将自己的阅读内容与大家分享。

【书籍介绍】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进而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本书是作者历经五年潜心思考的心血之作,是作者数十年课堂教学经验与反思集成。文章皆篇幅短小,一事一文,说理透彻,语言精练。

【作者简介】

    吴非,王栋生的笔名,1950年生于南京,曾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已退休。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以来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师》等。

                    🌿领读教师简介🌿

     王利娜,中小学一级教师,平顶山市优秀班主任,鲁山县优秀教师,鲁山县优质课教师。

00:00
09:11

               你以为是对的,其实不一定

     我对学生说,你以为是对的,其实不一定,事实很可能恰恰相反;同样,你以为是错的,也未必,如果了解了事情真相,你此前的认识立刻会被颠覆。

     症结在于你以前的“轻信”。你以前被教得要“相信”的,无非是那些比你年长的,比你学历高的,比你有权的,比你——只要有一项比你行的,你都得听;于是,你的思维功能逐渐丧失了,你脑袋上顶着个键盘,成了一台谁都能朝你发指令的机器。

    学生经过中考,到了我的面前。我会花时间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基础,发现他们多数没有查词典的习惯。我会问他们一些常用成语,然后让他们说说本义。“恬不知耻”原先是褒义词啊,怎么就成了贬义词呢?“惨淡经营”怎么变成毫不相干的另一个词呢?“空穴来风”的意思为什么弄反了?……不说不要紧,一说全都疑惑了:怎么会有这种现象?而更多的疑惑,有人至死不悟。为什么没想到去查一下词典?学生面面相觑:大家都这么用了,还用得着追根溯源吗?很多词语知识,从小听家人说的,学校老师就这么教的,大家都这样用,我也用,习惯了……想不想了解一件事的来龙去脉?那么,上中学后,查过几回词典?有没有怀疑过书报、杂志上的表达? 

     是啊,思考与蒙昧,修养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

    当然,我在这方面可能比较敏感,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我可能没有能力去追寻真相,但我想用这些困惑来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思考,不仅为了弄清事实,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提高思维品质。

    能凭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凭社会常识去做辨析、判断,然后才接受,即使过程长了,速度会慢一些,然而这是自己获得的经验,是真才实学,会让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有了属于个人的思考,而不是等待灌注,“学”才开始。

     前辈们太害怕“怀疑”这个词了,乃至于认为这个词等同于思想叛逆,“不听话”就是大不敬,有危险;然而,却没有想到,对一个人来说,最危险的,是“不思考”。回想1966年的事吧,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恶魔在几天内就让原本缺乏理性的中学生成为狂暴之徒,因为灌输给他们的“相信”迅速发酵成为“迷信”,把他们的激情发展为狂热。凡是用狂热取代理性思维的民族,都尝过专制暴力的恶果,无一幸免。

    历史上,哪一次思想迷信没付过惨痛的代价?

    教育的改革,无法等待社会启蒙,学生正在我们的课堂接受教育,教师不能等,在青少年成长的时期,要唤醒他们的思想。在普通教育中,教师要在每个环节注意学生的思维品质,一点一点地去做,有朝一日,学生才可能“觉悟”。

     学古文时,有学生记“通假字”,很伤脑筋。我说,你得知道是怎么回事,简单地说,“通假字”其实是古代人出于各种原因写的错别字,现在你认为错的,当时不一定错。学生不平,说:“为什么我写‘通假字’要扣分?”大家都笑起来。问学生:你想一想,为什么要学“通假字”知识?也简单,让你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疑难,多一条“猜”的路子而已。“能猜”、“会猜”还有“敢猜”,就是本事。以后遇到莫名其妙的字词,你大胆地去想通假字,可能迎刃而解。——教师只能这样一点一点地把各种“可能”推到学生面前,让他敢于“怀疑”,敢于判断。

     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说,语文教科书上有个病句,家长是中文系教授,认真读了几遍,发现果然是个病句,教材编者可能疏忽了。教授说,孩子能从教科书上读出一个病句,这证明他读书的语感已经不错,并且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就是学习能力,至于他期末语文考多少分,不重要。

                                    领   读:王利娜

阅读 9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