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巧设计,异构显匠心--东城区数学骨干班同课异构研修活动

一蓑烟雨
创建于2023-05-11
阅读 175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建高效课堂,落实新课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2023年5月11日,许昌市东城区小学数学骨干班的老师们,在班主任李会平的组织和引领下,在东城区实验学校开展了“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共同探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本次“同课异构”研究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分别由东城区实验学校的李向向老师、许昌市许都路小学的樊荣老师和许昌市兴业路小学的耿志杰老师执教。三位老师注重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演绎精彩。

      李向向老师从学生刚参加过的运动会入手,让学生从小明4次60米跑步的成绩中找信息,之后让学生估一估小明的跑步成绩,在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出现的必要性。接下来李老师借助条形统计图,让学生通过移一移,在统计图中找到了13,在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什么没有变化,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是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把数学中的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找到了他们的相同之处,也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了升华。

      学生在掌握了平均数的算法之后,李老师通过让学生猜想如果再跑一次会跑多少秒,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区间性、虚拟性,以及对后续数据的推断、预测。

      课的最后李老师通过一道平均分的习题和求平均数的习题,让学生再次体会到了平均分出来的数是真实的数,而平均数只是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体现了平均数的统计水平。

     

      樊荣老师的课从踢毽子活动导入,介绍了踢毽子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以及它的普及性。接着在统计图中出示朵朵4次踢毽子的次数并表示出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之后小组合作在学习单上通过挪一挪找到了朵朵的正常水平,发现正常水平是处于最高和最低水平之间,在移的过程中把不相同的数据变成了相同的数据。但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通过移多补少法求出这场水平,所以后边又引出用算式计算出平均数。

      平均数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算法水平,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它的统计水平,樊老师接下来让学生在EXCEL表格中随意更改学生的一次踢毽子次数,发现平均数的虚拟性和敏感性,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可能对平均数产生影响。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重要载体,课的最后樊老师通过出示男生和女生队的总成绩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比赛次数不一样,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合理性。那生活中是怎么用平均数呢,樊老师通过比较两个电影的大众评分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必要性,通过酒店如何选床的长度例子,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耿志杰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记忆力大比拼,让学生记下两次在相同的时间内记下的数字的数量,学生发现两次不足以反应出真实水平,接着在黑板上展示了明明5次的成绩,让学生在黑板上通过移动小方块找到了明明的真实成绩,再通过求和平分求出平均数后让学生说说两部分分别表示的什么。

      接着列出了两位同学参加比赛的4次成绩,让学生感受用什么方法算出哪个同学的成绩比较好,如果明明参加5次比赛,聪聪参加4次比赛,再比较总数会不公平,这时候需比较他们的平均成绩。课的最后耿老师通过列举了生活中的几个用到平均分的列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节课结束后,骨干班的老师们又进行了研讨交流活动,首先是三位执教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接着老师们围绕着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表现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活动的最后,东城区教研室教研员李会平主任也对这三节课给予了肯定并对骨干班的老师们的评课以及课堂提出了几点建议:

      评课时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合作是否有效。其次关注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层次是否清楚,重难点是否突出,课堂上的语言是否精炼,评价是否到到位,设置的情境是否符合学情,板书设置是否合理。

      课堂上要关注上课的时长,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有效,通过思考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关注课件、板书、语言的精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在孩子们的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中,在老师们的激烈讨论、智慧碰撞中,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已然结束,而每一位小数人的学习和思考却未停歇,老师们将一路探寻,一路欣赏,一路成长。

       

      

      

阅读 175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