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东南,维为立夏,至此万物皆成长,是为立夏也。”趁着立夏好时节,教研室曾祥品主任带领于都县小学数学段育华名师工作室成员,于5月11日至罗坳中心小学开展送教送培活动。
罗坳中心小学郭地发老师和工作室成员刘林香老师,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起始课,是学生在掌握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
教材编排了实际操作数小立方体的活动,并将一个个小立方体结构化,重在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精彩回顾】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概念的认识明确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整数、小数和分数都是对数量或数量关系的抽象,另一方面,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可以从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的角度来认识。因此,2022版课标特别强调了"计数单位",并指出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均要以"计数单位"为核心要素进行统领。
纵观两节课,我们发现,两位老师都紧紧围绕“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三个核心概念设计学生活动。
①数出“计数单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起源于数。"通过数计数单位个数,即累加计数单位,便能得到不同的数。
今天的两位老师均设计了“数数”活动,学生再次经历从“一”→“十”→“百”→“千”的建构过程。郭老师通过情境“冰墩墩有几个”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课尾借助“999”引出“千”;而刘老师通过“你想怎么数”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在数量不同时选择合适的计数单位(一、十、百)数数,顺势教学更大的计数单位“千”。
②拨出“十进制”
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两节数学课都设计了借助计数器数数活动,在数数时,突出“拐弯数”的特殊数,教学“十进制”,体现计数方法的一致性。
郭老师采用“老师拨学生数”的方式,一个一个数,从327数到330→十个十个数,从330数到400→一百一百数,从400数到900,999加一个是多少。刘老师采用“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拨珠一人数”、“拍手数”的方式,一个一个数从187数到203,一十一十数,从230数到310。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③写出“位值”
2022年版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郭老师和刘老师不约而同设计了“选择不同的学具表示同一个数”这一学生活动,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表达(计数器上拨珠、用小正方体摆、写数),展现出学生对“位值”的理解;在对比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最后通过读数、写数活动和特殊数“999”或“333”,深化理解“位值”。
【且听且思】
同中存异,存在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能力来说,哪一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更利于学生掌握呢?我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一节课是讲三个例题还是两个例题?有没有必要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感悟一千有多大”?
2.在这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应罗坳中心小学领导要求,工作室成员卢普贵老师展示了“立体图形的体积”整理和复习课。本节课带领学生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通过问题“对比这些体积公式以及推导过程,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测量体积的本质就是“体积单位个数的累加”。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更是通过拓展到五棱柱,建立知识网络图。梳理知识的同时,卢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工作室成员邓贵福老师做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的途径探究”专题讲座,带领老师们解读了“数概念和数运算的一致性”,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今天两位老师执教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将促进学生数感培养的措施概括“三有一会”:有顺序、有规则、有具体,会抽象。
【思考提升】
在观摩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课堂中实践。一上午的展示交流,让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度的思考。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心中有课标,眼里有学生,脚下有力量,回到课堂这个主阵地,带领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文:朱丽莉
审核:段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