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厂往事

何须清风
创建于2023-05-10
阅读 2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小的时候不论孩童们在街道上玩耍,还是坐在宋村小学的课堂之内,耳边总是能听到铛铛的敲击钢铁板的声音,这是我们宋南村村厂发出独有的一种声音。清亮如钟,在蔚蓝的天空,静谧小村的上空不停的回荡,不绝于耳,陪着一代代孩子们的成长,让人记忆犹新。白天那声音敲打出的是生生不息,催人奋进穷则思变的战斗音乐,夜晚则是伴着老人和孩子们,进入梦乡的独奏打击乐。如果说生活如歌,那么铛铛的敲击钢铁板的声音,就是一曲长歌中最动听的音符了。

        以前宋南村的老机械厂大门位于本村的陈家巷子的南端,厂区坐落在村南的河边西岸,工人主体都是本村的村民,青壮人能居多些。厂院内北面是八大间工厂车间,是用灰砖搭盖起来的大瓦房,约有六米多高,车间里有行车,还有卷板机。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时候,全村村民在此收看电视,组织集体悼念伟人逝世的活动。那个时期我们年龄也小,也站在人群之中,含泪收看着电视节目,屋外阴雨连绵,老百姓都沉浸于悲痛之中。

        车间里本村解熊、陈诸师傅带领着,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抡大锤,将铁板要打成需要的形状,挥汗如雨,嘴里喊着“一二、一二”,他们的铁锤抡的非常有节奏感。看样子这个抡大锤工作是非常费气力的活,每人工服全都湿透了,远远望去成了汗水绘就的图画。夏天最方便就是下班厂里有下河的台阶,出大力的年轻人可以直接下河洗一把脸,也可洗一下澡,洗去一天的辛劳,享受紧张工作之余轻松和清凉。

        空场内西边放着大量的焦炭,选择了村子里部分的妇女和老年人坐在一旁砸炭,每人面前都放了在一块圆圆的石头,左手拿着像席思弹簧一样的铁圈,里面放着块能大一点的焦炭,右手挥动用铁锤将焦炭打成好个小块。将砸好的“小焦炭”放在旁边,一天功夫过去焦炭就成另外一座小炭山。以前跟着爷爷也干过这样的活,手也变成了黑色的,鼻子两个洞也变得黑黑的,全身上下全是炭渣渣。回家还想这个焦炭产生的火呼呼的大,而且没有烟将铁板很短时间就能烧红,堪比《西游记》中的三味真火。就顺手给小口袋带上一二个小块焦炭,在自已家锅下也不妨烧一下,看看做饭快不,放在火上感觉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只好作罢。还有一块焦炭没有烧,放在弟弟的头上可以夹头发,搞的弟弟很生气,还感到这样“搞恶”真是非常好玩有意思。

       空场车间外还有许多钢材管子和铁板,由于长时间放于户外,让雨淋过后铁板面上爬满了黄黄的铁锈,旁边有两个不太大的铁罐子上下套在一起的是电石桶,里面有水,如果水溢了四周全白白好像石灰一样的东西,是用来生成乙炔气体切割铁板用的。经田师傅是从事切割铁板工作的,只见他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熟练的用“石笔”画出线条。戴着墨镜穿着浅蓝色的工作服,脚面还戴一张黑色的橡胶皮护罩,用细绳拴在脚后跟上,用来保护布鞋,还可以避免的火星烫伤脚面,只是这样走路来像鸭子一样。只见他用手从上衣袋取出火柴点燃割枪,初为黄火,再用割枪上的控制螺丝调出蓝火,可能是加大了乙炔量就是蓝色的火苗,温度才能变得更高割铁如泥。只见到开切火星四溅如花儿绽放,咝咝的声音吹出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李师傅如同裁缝师傅一样灵巧,一会儿直线,一会曲线切割,一会儿一块材料就从铁板中被切割出来,真是以铁板为布,是割枪为剪,行云流水,自然轻松。河岸边有五六间小些的房子是厂里的技术室里面放置了许多蓝色的机械图纸,展开的放满房子两张大桌之上。能看到村子里的王育德、王武志、刘学文他们技术人员的身影,还能看到老蔡在指导技术改进更新,提出自已独特的看法,看样子他的意见还是得到了许多同仁的认同。

       宋南的村的人对老蔡的印象普遍都非常好,据老一辈子人讲,老蔡是的西安市人国企工程师,文革的时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到宋南村。老蔡个头不高微胖,戴着鸭舌帽,手里时常拿一个大烟斗。被安排在本村四队,成为村中的社员,白天参与劳动,晚上参加批斗,宋南村的乡党还是非常纯朴善良,只是形式到就行了,没有太难为这位有文化的人,许多村民都能操心老人的生活起居,操心他们家的粮食和吃穿,让老人非常感动。处理关系最好属举娃家,将老蔡我儿子认成了“干儿”,冬天织布给老蔡儿子纯福做棉衣服,还给老蔡照看过富平和二怪两位孙子。

       在村子里村民的照顾下给他们盖了两间胡基瓦房,他儿子也来到宋南村,后来给儿子成了家就落到本村,成了宋南村的村民了。当年老蔡看到本村村民贫困,和村领导商量由村集体组建本村综合厂,由他将设计压力容器、铆焊的技术,慢慢传授给本村的年轻人。由于当年农村人工业机械知识匮乏,只能选取本村高中毕业的后生,后来选取了陈炳申、陈文耀等年轻人,还将他们送到西安高校进行机械技术学习。再后来村上每一年组织年轻人去西安工科类高校学习机械技术,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宋南村的村民是最有强烈感受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年老书记王育德还亲自到北京第一机床厂去买最先进的车床及相关设备,去找我的伯父李秉福,伯父是机床设计师和王书记也从小长大的本村人。

       1978年户县新修了九号路,宋南村的机械厂就迁到村西九号边上,宋南机械厂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制造的机械设备不仅远销西北五省,还走向了全国。由于宋南机械厂的发展壮大,还为草堂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会管理的厂长和企业家,培养了成千上百的焊接工、车工、铆工、电器工等技术人才。

       许多年过去了,曾经的乡亲脚上贴满了泥,头上顶着高粱花子,一手拿着锄,一手使着铁锤,是农民,又是工人,算是现在版本“农民工”的开山鼻祖吧!但是先辈所走过的路,我们还是不能忘记的,铭记他们的初心,我们才能更有奋斗地力量,谨以此文纪念他们当年的创业之路。

阅读 2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