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语文盛宴,观诗意课堂——课题组教研(一)

薄荷
阅读 2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秋风习习,教研有期。围绕“小学语文古诗文线上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2021年11月3日,课题组开展了第一次古诗文课例教研活动。

    一、章琪老师《咏柳》课例展示

在章琪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从读准读懂读好到读宽,不断深入走进经典。 关注表达,品味古诗遣词的精妙和修辞手法的精当,并迁移运用。三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调动合作探究的热情。

课后,课题组组织了老师们评课,听课老师分享所得所思,提出了很多课堂上的亮点及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二、课题组成员评课

1. 王丹评课

章琪老师整堂课从容大方,课堂上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点拨诗歌蕴涵的意思,重读轻理解,也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来处理教材,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喜欢、赞美难于理解,老师并没有沉入其间,一带而过,非常恰当。

整堂课结构简单,清晰明了,首先导入,PPT出示柳树图片,学生自由回答,得出“不同的人看同一张照片,有不同的感受”,引入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咏柳》诗,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感受,门槛低,学生兴趣盎然,最后是方法运用,要求学生自学曾巩《咏柳》。整堂课主题集中,一气呵成。在小学低端的教学当中,值得我们学习。

2. 姜萍评课

章老师在古诗《咏柳》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以生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不仅充分关注了学生学法的指导,还注重运用恰当的评价语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同时,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步步为营。针对古诗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从开课的旧知激趣到初读检查、吟诵环节,再到最后的咏物诗拓展,通过图片、猜谜等方式,章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具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盎然兴趣,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又从诗歌中走进大自然。

3. 梁晏评课

今天,章琪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咏柳》一课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整堂课二年级特点明显,尤其是识字教学。教师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碰到一个解决一个。如,学习“绦”时,教师先抓住读音,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偏旁从而猜测字意,最后教师总结方法“根据形旁推测一个字的意思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诗句教学时,教师“从有很多词语、诗句中都带有‘百、千、万’,这样的词语、诗句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而只是表示数量多”中让学生拓展带有“百、千、万”的四字词语。又如,教师在教学诗句时,使用换词法让学生体会古诗压韵的特点。

4. 王金晶评课

章琪老师执教的《咏柳》是一节很清新的古诗教学课。章老师这节课尤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的特点。

一是注重古诗的诵读。古诗文的学习,首要的便是诵读,用声音将文字还原,还原为画面,还原为情景,还原为意境。这节课上,章老师安排了多次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学生一步步走进古诗, 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节奏美、画面美、修辞美, 并将经典诗句积累下来。

二是注重字词的揣摩。古诗创作, 历来讲究“炼字”。那么,古诗学习,自然也要遵循此道,揣摩这些字词的精妙, 揭示出背后丰富的意蕴。教学《咏柳》,章老师敏锐地捕捉到“碧”“绦”“万”“裁” “剪”等字,引导学生感受了柳树色之翠、形之柔、枝条之繁茂,领略了春天之神奇、春风之灵性。

三是注重方法的渗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节课上,章老师二者兼得,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对于字词的理解、诗句的理解, 章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的方法就有字理猜测法、借助字典法、联系生活法、删换比较法等。这些方法切实可用,反复使用,一定可以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与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古诗文阅读。

关于此诗诗情、诗境的理解感悟,我个人觉得似可再细腻深入一点。此诗最大特色在比喻的叠用,把整棵树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绦,把春风比作剪刀,层层设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写出了柳树的美、春天的美,表达出诗人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5. 倪琴华评课

章琪老师以让孩子理解“咏”导入课题,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认读生字时,运用了各种方法,特别是“改写古诗”一环节,有趣,古诗的韵味也在质疑中扑面而来。接着,章老师尊重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柳树的样子,这样的想象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比逐句解诗意生动多了。然后,章老师带着孩子们了解古诗的背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下基本会背诵了古诗。最后,老师以咏物诗《梅花》作为拓展,不仅与导课遥相呼应,更能将古诗的学习交给学生。

此次课题研讨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让老师们明确了教研的方向,相信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教研活动将再上新的台阶!

阅读 2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