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前4篇汇总)

黄~懿~^_^的博客
编辑于2023-05-13
阅读 1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第一篇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

                   2023年1月18日

      拿到2022版新课标是在2022年的六月份(事实上在更早之前网上就传出电子版),9月份,学校组织了几次的培训学习,顿感之前的学习浅尝辄止。一是内容较多,很多看了一遍又忘掉了;二是理论性较强,需要反复揣摩、推敲,还需结合具体实践才能有所感悟。按照工作室的要求,本月(2023年1月)启动新课标的研读,这次的再研读,我准备把文字基本重新敲了一遍。这个月按计划重点学习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前言、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共八页内容。

一、前言(新词迭出,从总体方向上突出变化)

      新课标有了独立的前言部分,前言包含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并且分离出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的课标这两部分在前言),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在前言部分就发现了很多新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面临新挑战”,“与时俱进”,“核心素养”,“终身发展”,“减负提质”等等。

     前言中向大家阐述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新课标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同时新课标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部分阐述了数学课程的性质、功能及价值的总体定位,共分为2段。第一段中明确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定义、性质、功能以及价值。第二段概括地介绍了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在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以及智力发展三个方面。数学课程性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正因为数学学科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因而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努力将数学学科素养转变为学生核心素养。

三、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包含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以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这五个方面,是课程标准后面几个部分的概述。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相比,新课标“课程理念”部分增加了一个帽段,其中强调了使得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首先,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课程目标”版块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般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其次,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传承数学文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处理好三个“关系”。在课程内容呈现上,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体现以生为本。再次,课程实施要促进学生发展。其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新提出来的,并且要在真实的情景中去发展学生的四能。核心素养能否落实到学生的素养关键在于将自己的所知所学用到真实的情景当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关于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相比2011年版里的叙述,更能感受到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的侧重性。

                             第二篇

              ( 课程目标 )

             2023年2月16日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确立学业质量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本次笔记记录的是对于《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目标”部分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课程目标与时俱进:为过往赋予意义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同时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其课程目标的设定从传统的“双基”、“双能”朝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版课标”在“实验稿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在“双基”和“两能”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四基”和“四能”。

      2022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部分首先指出:“课程目标的制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确立了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

       从三次课程目标的发展演变来看,目标在理念和内容上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也折射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核心素养绵绵用力:为当下确定坐标

        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目标。把核心素养写入新课标是本次课标修订的最大亮点。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把“三会”提炼成为数学核心素养跟数学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交流、推理、模型这三种数学基本思想反映了三种基本的数学活动:抽象是数学眼光的基本表现形式,推理是数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模型是数学与现实世界交流的基本语言。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用“三会”所表述的核心素养统领原有的“四基”“四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继承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特色与合理内核,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根据四个学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经过修正后的学段目标较之2011版更为科学、明确、细致,对于一线教学可操作性更强,是“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目标有机融合。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首先要对专家们高屋建瓴的课标解读进行深入学习,有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目标的指引,积极开展基于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监测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解读,并进行实践后的理论性反思和改进,才能真正内化新课标理念,从而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第三篇

             (  课程内容  )

                2023年3月15日

         这个月按照工作室阅读计划,继续阅读了2021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这一部分,通过阅读,我找到了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一些变化。

一、课程内容的结构体例变化

         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2011年版)》比较,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分为“小学部分”与“初中部分”两个内容。将原来的三个学段的划分整合为两个部分,一方面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段划分的新变化,由原来的“3+3+3”变化为“2+2+2+3”,此外,这样的划分也更加务实和更有针对性,表明了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既连贯性和一致性,也有跨越性和进阶性,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有机衔接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二、课程内容几个重要变化

         新课标整体沿用了2011年版课程四大课程领域的划分,同样设置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

        课标还同时指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每个学段主题有所不同。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1) 在“数与代数”领域,将“认识负数”调整为综合与实践内容,将“方程”和“反比例”整体移动初中。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调整主要体现是新课标对课程内容“整体性”方面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具有密切的联系,既要注重各自的特征,也要关注两者的联系。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负数的认识如果只是单单认识一下,而没有进行运算,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认识是比较肤浅和零散的,因此,课标进行了调整。关于方程的内容调整这个幅度是比较大的。专家给出的解释有两个方面: 1.小学阶段方程的认识没能充分体现方程的本质,2.学生不能体会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作为方程方法产生的必要性不够。因此,将方程整体移初中,同时,专家也指出将“方程”从小学阶段移出,并不是要降低小学生“代数思维”的要求,小学阶段代数思想的渗透与教学主要通过“用字母表示数”来实现,因此,接下来“用字母表示数”的课程内容和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内容要求中指出: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同时在教学提示中也指出:“数量关系教学。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这与2011年版课标中“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相比,显然要求提高了不少。

(二)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二段学段教学要求指出:“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在学习要求用指出“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的过程,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2011年版课标关于尺规作图的有4个方面要求,其中第1条是“能用尺规完成以下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与之相比,显然小学阶段的“尺规作图”要求要低得多,专家的解释是为了加强几何直观,突出“做数学”动手实践的要求。我的想法:尺规作图与圆的认识联系密切,而且尺规作图更多的体现是圆的一些特征的应用,为什么不放在第三学段呢?

(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将原来数与代数中的“百分数”作为统计量。

        在将“平均数”作为统计量来教学之后,这次新课标又将“百分数”作为统计量来设计,在统计与概率第三学段内容要求中指出:“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能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问题。能在认识及应用统计图表和百分数的过程中,形成数据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在教学提示中指出“百分数教学要引导学生知道百分数是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的表达,既可以表达确定数据,如饮料中的果汁含量,税率、利息和折扣等,也可以表达随机数据,如某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某城市雾霾天数所占比例等。建议利用现实问题中的随机数据引入百分数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了解利用百分数可以认识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作出判断、制订标准。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这个内容变化,我们也能感受到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的走向:传统的确定性的数学逐渐向随机性的数学过渡,这也反映了当前信息时代人们对数学教育的新的要求。可以预见,百分数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此外,新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变化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各个领域学习主题的整合,体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思想,再比如:将量的认识与综合与实践版块的结合,增加了综合与实践版块内容的同时,也给一线教对量的认识教学处理,提供了新思路,也带来了新挑战。

                           第四篇

              ( 学业质量)

              2023年4月20日

        本次记录的是2023年4月的读书笔记,这个月我细读了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这一章,这章内容把学业质量分“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方面展开阐述,并以表格的形式分学段描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帮助我们认识我国学业评价改革的发展,认识学业质量标准的意义与价值,将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有效落实于教学实践。

一、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构成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

(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

     “2022版数学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各学段各领域的主题。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但整体又保持一致性,旨在通过知识主题的学习,更好理解数学内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提炼能建立数学知识间的结构与联系、发挥核心作用的数学概念,由此建构数学单元学习主题统整下的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学习方法的一致性和可迁移性,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旨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与外部的联系。

    (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数学学习除了重视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等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二、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四个学段的描述,其结构类似,都是分为三个方面,用三段文字描述,第一段文字,结合数学知识主题将“四基”目标与数学素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段文字,结合真实情况,将“四能”目标与数学素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段文字,关注“品格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落实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三、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特征

    (1)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属于表现标准。以学生视角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对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2)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具有学段特征。从知识能力发展角度来看,不同阶段要求的水平不同;从数学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小学阶段侧重于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初中阶段上升到观念(模型观念、数据观念)。

四、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作用

    (1)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如:在图形的测量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建立单位表象,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单位换算。还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测量活动,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测量要素(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2)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评价。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展,评价学习结果。

   (3)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材编写。以结构化的知识主题为载体,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和阶段性。数学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4)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考试命题及评价应当以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的测评为导向,依据学业质量标准中的要求,在整体上把握学业质量标准描述的框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测评教与学的效果。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落实。

五、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价值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阐明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表现特征,明确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用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教学是否得当,教育质量是否有保证,达到指导教育质量监控的目的。有助于了解、掌握评价数学课程实施成效,科学分析、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数学课程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供教学改进的依据。

阅读 1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