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能源远流长,在于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从孔子“杏坛讲学”,到孟子“庠序之教”,再到历代的官学“国子监”,私学“书院”,甚至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南渡北归”,其本质都是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由此,历朝历代,上至朝廷、下至民众,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家族兴旺、个人改变命运的头等大事;传至近代,面对“十年文革”荒废的教育事业,三中全会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上任伊始,拨乱反正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国家发展方针。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领导人,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一个家族统领者的远见和智慧,而《红楼梦》的家族统领人和私塾管理者却显然丧失了这些远见和智慧。
众顽童大闹学堂场景
红楼梦第九回,用了详尽的笔墨,描绘了贾府“家学”(私塾)内,众顽童大闹学堂的场景,透过这一片混乱和狼藉,结合现代教育管理经验,个人认为贾府“私塾管理”存在下述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督学失察
贾府的私塾,也称“义学”,原本是贾府祖辈设立培养家族子弟的地方,是极有远见和智慧的行为,但传至第三代,担任“督学”职责的贾政,就因为“清静无为”,犯了“失察”之错。第九回开篇,贾政对打算去上学的贾宝玉有一番疾言厉色的训斥,这番训斥如同现代社会中“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行为一样,空洞而无效,因为他没有深入课堂了解师生,没有走进学校了解管理,没有走到社会了解人才需求,只从下属碎言片语的汇报中,做了次角色需要的指导性表态发言。果不其然,在他面前战战兢兢的贾宝玉,一出门就即刻“放飞自我”,在他眼皮下的儿子尚且如此,更何况私塾中早已“鱼龙混杂”的各色人等。所以,贾政应该对贾府教育大业的失败,负有“督学失察”之责。
二、教师失职
担任贾府私塾教师的是“贾代儒”,贾府选他到私塾任教的考量,在我看来,是“接济”胜于“能力”,因为他“能不配位”、“德也不配位”。小说虽对他着墨不多,但从只言片语的描述中,完全可以洞窥其“品德”和“能力”。从品德上看,他贪财好利,薛蟠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纨绔子弟,为了能混更多狐朋狗友,假意来上学,送了他一次厚重的拜师礼,即刻就进入学堂。作为教师,这无异于“引狼入室”、“祸患他人”;从能力上看,贾宝玉对上学抵触反感,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的教学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活力,更没有青春的朝气。所以,贾代儒没有担负起教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职责,对贾府教育大业的失败,负有“教师失职”之责。
贾代儒
三、监管失控
贾代儒利用教师职务便利,把“家学”当做自己获益的名利场,除了收受学生的贿赂外,还把自己的孙子贾瑞安插进去担任“管理人员”,小说这样描写贾瑞:“原来这贾瑞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有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由这样品行的贾瑞担任“家学”管理,在众顽童”大闹课堂“的现场,场面失控,自是必然。所以,贾瑞没有担负起管理者”公平公正处事“的职责,对贾府教育大业的失败,负有”监管失控“之责。
四、学生失范
古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在环境的示范性方面,是很有道理的,贾府的众多子弟中,并非所有人都是“纨绔习气”,很多人还是品行端方,孺子可教的,但当薛蟠、贾瑞之流形成“家学黑社会”后,众多学生没有正能量的示范,时间一长,也就黑白不分,三观尽毁了。所以,贾府家学中的学生失去了榜样、示范,也就不可能“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人生之路也就越走越歪了。
五、家长失教
“众顽童大闹学堂”后,小说描写了两家家长的反应,一家是金荣的母亲,找到他的小姑子璜大奶奶,要为他的儿子和秦钟的矛盾,向秦钟的姐姐秦可卿讨要说法,出发点不是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要争个脸面,最后的结局是,璜大奶奶不敢明言,秦可卿气得病倒。两家都没有发挥家长管教的职责,真正需要教育的两个顽童,却置身事外,毫发未损。所以,贾府教育大业的失败,家长负有“失教”之责。
写在最后:以古鉴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质量的保障,需要众多力量协同完成,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才能筑牢教育大厦的基石。
作者申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者:刘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