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提出:“无法普及的美,不是美。”这强调了美的终级归宿是群众,而非个人。但美的塑造过程又源于个人,进而才能推广至群众。当个人发展的个性与群众联系的共性相互交融,才能形成协调美。
美,是大千世界里物的形态与人的感知共同缔造的物我两态。审美本身是不能被定义的,它是平等的大众化产物。每个个体都运用“感知”认识世界,五官所受的刺激继而转化为思维的兴奋,于是美由此产生。
共性美的发展源于美具有普适性。处于同种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标准。注重整齐就是共性美的代表。在阅兵仪式上置身于宏观视角来观看队列的整齐,所以强调整齐划一带来的美感,是人类发掘了文明与秩序的共性理念,是人类共同的行为准则。
个性美则是由审美差异延展到思想层面迸发的意识与思考。在这个层面上,美则是一种私密的个性化进程。毕竟每个个体的思维本身就具有差异性。随个体生活方式、文化素养、道德观念的不同,对美的评判标准则映射了他的个人经历,从而极具差异性。
借康德之语:“美就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愉悦。”个人审美的差异化处理,使世界有了想象的余地与情感栖息处。在主观创作中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修缮自己的价值体系,造就了千千万万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这是美的内容,也是人的需要。
介于共性美与个性美之间的解读,则更具有意义与价值。这两者本是不可分割的,但兼容并蓄的发展,找到协调美的平衡点。剖析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才能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罗丹的艺术作品无疑是协调美的体现。他说:“忠于自然”,却用扭曲、破裂的人体抒发矛盾的情绪;他说“尊重传统”,却剥离雕塑的纪念碑意义。他通过一刀一刻,捕捉想象世界中的影物,基于现实的社会秩序,又突出个性的意义。用思想的深度,饱览那痛与爱、关怀与批判。
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我们才得以在这个时代触摸美的温度、感受美的内涵。
(后记:高二学生乐乐考场作文议论文写作,被评为年级作文范文。悄悄记录一下。梦想在路上,如果路是对的,走多远也不怕。老师评语:认识深刻、材料扎实。由个性、共性转到参差、整齐上来。世界很可爱,有千姿百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