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大讲堂” 赋能共成长 一一阳信县科学名师工作室线上学习齐鲁科学大讲堂第101期活动纪实

李晓艳
创建于2023-05-09
阅读 2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2023年5月9日,山东省科学网络教研活动“齐鲁科学大讲堂”第101期如期举行,阳信县第二届科学名师工作室在县教科研中心马晓黎科长的带领下,吕磊老师主持,组织阳信县科学教师相聚云端,齐学共研。

活动分三个环节:一是由青岛市市小学科学界三位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课例并做教后反思;二是由青岛市名师刘杰老师点评课例;三是山东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巍主任总结发言。

    课例展示

  第一节,由青岛崇礼小学梁婕老师执教《昼夜交替》一课。

  本节课梁老师从三方面进行教学:情境﹣﹣聚焦;方案﹣﹣探究:设置基础活动猜测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设置学习进阶活动,设计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根据假设,模拟、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拓展﹣﹣延伸

  本节课的亮点

  1.注重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

    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课前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证据的支撑,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本课教学中,梁老师引导学生从寻找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所有解释开始、再通过寻找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解释,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解释需要证据的支持。

  2.这是一节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

  本节课,在结构设计上,很好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猜测﹣﹣验证一解释新的问题。同时,这也成为了这节课的核心、主线索。在鼓励和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日常概念作出各种猜测和假说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来检验他们的预测,并促使他们依据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最终使学生初步接受"同一种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要寻找到科学的解释,需要寻找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支持"的科学概念。

   第二节,由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于敦友老师执教《四季与生活》一课。

  本节课的亮点

  1.设计并使用了新道具﹣﹣四季转盘。

    二年级学生本身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对长周期的事物规律把握不准。时间上离得近的季节特点比较清楚,时间一长的季节特点就容易遗忘。借助四季转盘和贴图,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四季中不同景象和事物进行分类对比,把知识具象化,符合二年级基本学情的要求。借助四季转盘还容易发现四季更替的规律。

  2.对传统文化的普及。

  本节课,以中国传统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界点,在对四季有了节点概念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一开始学生对立春这个节气和时间根本不清楚,学习后,很容易说出立夏。

  第三节,由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三中学林森老师执教《四季成因》一课。

 (一)情境﹣聚焦:播放植物"时装秀"视频,了解学生对四季认知的积累,关注已有的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一年中的四个季节的交替及其规律。让学生回到课标中关于本的探究内容上来,从气温上找差异,这也是教学的起点。质疑,驱动学生思考。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探究问题。

 (二)方案﹣﹣探究之学习进阶: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启发学生从气温的变化去探究四季的成因。通过教师演示巩固了关于地球公转的知识,同时也为本实验起指导作用,强化了操作要点。

 (三)交流﹣﹣评价:通过实验,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你的探究成果。

 (四)拓展﹣﹣应用:将学生探究的热情引申到课外,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亮点

  1.单刀直入,切入主题。

  通过视频导入,学生很快发现春夏秋冬,动植物变化和人的变化都是由气温变化引起的,摆明了事物间的相互逻辑关系。造成温度变化的原因是太阳的高度,太阳高度的概念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林老师通过借助影子长短和温度变化,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感知,认识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2.把握重点,详略得当。

  本节课,林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三组问题。

  一组是动植物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第二组是影子变化、太阳照射角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第三组是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这样组问题,我们们一比较就可以发现,无论是问题的价值,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需要的研究时间,区别是很明显的。真正对学生有价值的在后面两个问题,真正需要时间的是后面两个问题。林老师处理的很好,前面的一个问们题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一个孩子一说,点到为止,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第二、第三个问题的深入研究。

    专家点评

  刘杰老师做精彩点评,刘老师对每节课进行课例解读,并指出每节课的设计亮点,提出教学建议,使观课老师对课例有了更为深刻和立体的理解,无形中提升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昼夜交替》教学建议

  1.学生提出的假说。本课要求至少提出四种假说,学生提出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对于学生提出的多种假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归纳。一部分假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合并研究,这里教师可以加强指导。

  2.模拟实验中可采取扶放相结合的方式。本节课,对第一个假说的模拟实验教师可增加指导和方法的归纳,确定一种研究的结构。后面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慢慢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运用上面的结构自主进行探究。

  3.提供的地球仪尽量小一些,否则比例不合适,昼夜也不明显。

《四季与生活》教学建议

  1.缺少声音的体验。本课中出现大量的图片引导,从视觉感官上让学生领略了春夏秋冬的不同,但没有出现四季变化中声音的不同,如若能有一些春夏秋冬的声音在课堂上出现,那这节课可以称为"有声有色"了。

  2.缺少即视性的知识内容体现。本节课,只在 PPT 中总结了知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迅速捕捉到重点知识,应该把知识内容同时呈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或者出示后要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多通过表扬等掌控课堂。上课节奏再紧凑。

  4.教师提供图片要做好筛选。冬夏季衣服变化明显,春秋季应该差别不大。而植物差别大,春天开始发芽,发绿。而秋天是叶子开始变黄,瓜果丰收。冬季大树枯萎。(除草的图片引出了插秧的问题)插秧时间是不同的。因为有早稻中稻晚稻。晚稻是在七月下旬,应该算夏季了。

  《四季的成因》教学建议

  1.课前进行一年中影长观察的记录。

  本课有两个目标,分别是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学生在低年级对于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进行过观察,对于一年中的观察是有欠缺的,可以在课前提前规划,让学生测出24节气日正午12点的影长并且记录下来,有了真实的数据后,再进行模拟实验时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2.手电的高度应该和地球仪的中心一样高。因为太阳的体积非常大,所以照射到地球的阳光基本是平行光,直射点应在地球中心位置。课中的手电过高,北回归线也就偏北了。

  3.可以考虑材料设计加入干扰项,增强学生的思辨思维。可以在实验材料中掺入一个地轴垂直的地球仪,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组的地球仪怎么转,影子的长度都没有变化,经过辨析后发现的结论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结提升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卢巍主任对三节课进行了精准的总结。卢主任从专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课例优点,并对教学中的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老师们对学生的发展要有一个前瞻性的思考,多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多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思考。在培养人的方面,要从学生长远角度去思考,形成一个逻辑思路。

  本次活动教与研相济,学与思同行,齐鲁科学大讲堂,是科学老师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她指引带领大家前行。相信老师们在以后的科学教学活动中会更加得心应手,稳步前行,让我们一起在教研引领之路上共同成长。

阅读 2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