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视听盛宴,一台师生吟唱……
2023年5月8日上午,余丹老师的《古典诗词鉴赏与吟唱》课程在北师大教学楼一号楼402教室开讲。年轻优雅的余丹老师如数家珍、现讲现唱,与30名学员一起共吟共唱,度过了一个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难忘上午。
余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在《文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求是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出版诗谱《古韵新妍:古典诗词吟唱谱》,参编教材《典诗词吟唱》、专辑《吟唱唐诗》等。
余老师的课程分五个板块:阅读与鉴赏,诗歌与音乐,古韵与新妍,字音与乐音,孟夏诗会。她以李白的《还山留别金门知己》为例,讲述了诗歌阅读与鉴赏的五个维度:知人论世、文本细读、对比联想、结构分析、以史证诗,接着到文化拓展,再到诗词吟唱。
在“诗歌与音乐”这一节,余老师以《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阐发古诗吟唱的历史渊源。
余老师现场咏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一下将全体学员带进诗词吟唱的情境中,用薛用弱《集异记》中“旗亭题壁”的故事例证“先诗后乐”的诗乐合璧古已有之。从而讲诗词与音乐结合的三个时期:古乐时期、变乐时期和今乐时期。接着自然过渡到最精彩部分,讲古乐谱,播放姜夔《暗香·旧时月色》的吟诵音频,让大家初识《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佐以辛弃疾词《清平乐·夜行黄沙道中》、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柳永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吟唱音频欣赏,让学员沉浸于古韵之中。
课程最后环节是三个小组的学员们在余老师指导下,排练表演,开展“孟夏诗会”活动。(精彩呈现见视频)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一个上午的时间,大家陶醉在诗词古韵与新妍中,沉浸于中华优秀文化自信中,继承与结合,理论加实践,有声有色,有歌有演,收获丰硕,回味无穷。
学员汪振兴老师上台发表真感想:师大底蕴,首番润泽 ,余丹先生,五维赏鉴 ,低吟浅唱 ,余音绕梁, 唤起宝安人 ,一朝学成去, 扎根一线中 。传我中华文化 ,扬我民族自信 。课尽曲终情不终 ,书此谢先生!
2023年5月8日下午,依然是在402教室,林加老师的课程《古典诗词进校园的框架与路径》如约而至。林老师的授课如春风沐面,翔实有据。他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欢声笑语间便为大家带来一堂精彩绝伦的传统文化盛宴,令学员们受益匪浅。
林加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博士生,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教育、诗词吟唱。曾任南山诗社副社长,清华附中语文教师,为清华附中、三十五中、史家小学等中小学开设诗词吟唱课程,多次为北师大参训校长、教师教授古典诗词吟唱课程。获北京市第二届“启航杯”新教师风采大赛二等奖;为“国培计划”(2018)——教育部中小学远程培训项目“使用好不变语文教科书”撰写了八下第三单元教学资源(古诗词吟唱介绍),开设了《红星照耀中国》研究课并撰写了相应资源;主编出版《吟唱唐诗》(第一辑)古典诗词吟唱CD,编写出版古诗词吟唱教材《古典诗词吟唱》(康震教授主编),策划出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萧放教授主编),出版民俗文化小书《婚礼》(属于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林加老师才华横溢、幽默风趣,他先以一首杜甫的《客至》吟唱温暖开场,带领大家步入今天课程学习的主题——诗词吟唱,同时也对宝安的老师们到北师大研修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表示热烈欢迎。
林老师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了古典诗词进校园的框架与路径,其中重点介绍了“怎么做”。在这个部分,林老师以 “南山诗社”为例,随着南山诗社的建立和发展轨迹,将“诗词吟唱进校园”的路径逐步清晰地铺呈在我们眼前。
诗词吟唱这一形式随着南山诗社的建立逐渐步入北师大校园,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康震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发展成熟,如今成为北师大的文化品牌之一,形成了诸多有益的文化产品。借助对南山诗社发展历程的分享,林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吟唱进校园的历史经验、基本形式以及需要的材料清单,旨在帮助我们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弄清可借鉴的经验、形式和资源。林加老师提出了两个具体的落实建议,包括小范围试点推行及明确分配人员及任务,以孟子游说举例,鼓励老师们因势利导,让学生从浮躁中沉淀下来,逐步发现诗词吟唱本身的魅力并投入其中。
谈到诗词吟唱进校园的传承问题,林加老师提供了三个基本思路:第一,与校内课程结合,例如语文课、音乐课、德育活动、劳动教育课程等,打造综合性实践课程;第二,开设特色校本课程;第三,开办特色传统文化社团,引入外部资源等,并对具体的实践提出了详细可靠的参考意见。
接着,通过分享古韵新声作品《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以及南山诗社的吟唱作品《诗经·周南·桃夭》,林老师带领大家在古典诗词吟唱的古典美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吟唱的无穷魅力与美学震撼。同时,林加老师也从宏观和客观角度,呼吁学校等行政层面为古典诗词吟唱入校园提供充足的保障条件,包括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内容保障。
最后,学员们在林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关注礼仪细节,感受吟唱的节奏停顿及气息长短,学习灵活处理的吟唱技巧,成功学会了不同调式的诗词吟唱。
学员代表陈树兰针对这堂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能在林老师的分享中感受到林老师对南山诗社的深情和激情,并受到深深的感染,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发展传统文化事业的美好愿景和热情,最后以一首《定风波》吟诵作为今天学习的结束。
古韵风华,沉浸式风雅。今天听了余丹老师的讲座,亦可称之为一场关于古典诗词的个人吟唱会,由此带着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古诗词世界,无论是轻快活泼的宜兰调,还是流畅婉转的流水调,抑或是激昂壮阔的天籁调,瞬间激发出了萦绕在脑中的诗意情绪。最终老师们的汇报表演,仅仅十五分钟的排练,却把表演时的肢体动作、曲调的抑扬顿挫展现得恰到好处,于是在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诗意一圈圈晕开,缓缓荡漾开去,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与极致的美对话,一切都浪漫得恰到好处。
(宝中外国语 曾雅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今天余丹老师带我们领略了古诗的音韵美,古典诗词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在余老师的启发下,我想在我日后的课堂中,要让古诗词浸润学生心田,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基因,让鲜活、灿烂的古诗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宝民小学 肖嘉钰)
林加老师在下午给我们带来了《古典诗词进校园的框架与路径》,全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让人如沐春风。林老师先从吟唱如何进入北师大校园举例,他提到2008年台湾辅仁大学孙永忠教授率队交流,北师大康震教授组建南山诗社的历史,介绍北师大是如何以社团为中心,将吟唱引入大学校园的。他提出了我们一线传统文化教师在自己校园内引入吟唱的思维路径:1、组建团队;2、明确以传承古典诗词吟唱为核心任务;3、明确要传播古典诗词吟唱。我们每个一线的传统文化教师身上都承载着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林老师鼓励大家回到自己的学校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
林老师还指出了具体的古典诗词进校园的三个途径:第一、与校内课程结合;第二、开设特色校本课;第三、开办特色传统文化社团。在林老师授课的后半段,林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几个主要的吟唱曲调,大家在一首首经典的古诗吟唱试唱练习中,一步步走进吟唱、感悟美好的声韵流转。这个愉快的下午领我走入了吟唱大门,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还将继续钻研,领会更多吟唱的技法、体味更多的吟唱韵味!
(天骄小学 杨子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三天以来,我们犹如久旱逢甘霖般汲取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林加老师更是让我们在古典诗词吟唱这一课中学得酣畅淋漓,欢声笑语。林老师以北师大“南山诗社”的发展历程为例,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诗词吟唱在校园实施的框架和路径。他细致耐心的讲解让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加踏实,他自信飞扬的歌喉为我们沉甸甸的行囊增添了几分信心。愿我们在林老师的指导下,长风破浪扬帆起航,借自己的所学所感惠及宝安区的莘莘学子。
(燕川实验 李詠媚)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诗歌本同源,诗是语言文学的艺术,歌唱是声音的艺术。余丹老师结合二者,跨学科利用音乐资源来构建融合课程,使艺术学科与小学语文学科有效结合起来,让整个诗词的学习更加充满诗情画意。余老师带领我们从形式和内涵上体会了更高的艺术性,也为诗词教学指引了新的方向。
(松岗二小 欧明蔚)
文/杨刚、杨咏梅
图/黄忠平、刘婷婷
编辑/戴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