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教心得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深度学习

成外附小西宸学校数学组
创建于2023-05-08
阅读 6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更好的理解核心素养,领会核心素养的实质和内核,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成外附小西宸学校全体数学教师于2023年5月8日下午认真学习了李松林教授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专题讲座。

      素养培养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李松林教授为我们做了解读,目前课堂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有知识而缺乏力量,有知识而缺乏美德,有知识而缺乏素养,现在的课堂不缺知识,学生也不缺知识,其深层的原因是缺乏深度,我们的课堂需要深度学习。紧接着,李教授为课堂上改进深度学习指明了方向:深到学生的心里去,触及心灵深处;深到知识里面去,深入知识内核;深到现实世界去,通达现实世界。

      具体何如“深”到学生心里去,李教授做了详细的解读,要想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就要先激活学生的深层动机,学会找到课堂上的触发点(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挑战处),针对四大触发点,李教授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说明。

      如何深到知识里面去,李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做到由表及里,了解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科的方法与思想,知识的顺序与结构,知识的作用与价值。

      如何深到现实世界去,李教授提供了一些方法:1.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通过本次集中学习李教授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专题讲座,老师们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了新的方法和策略,相信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尹莎莎老师:核心素养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素养?知识是生产力、知识是有力量的。把知识变成身心的一部分,就是养料。一要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触及心灵深处。教育之道,道在心里,激发这三个东西:兴趣、情感、思维,激发的要领: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挑战处。二要深入到知识的里面去:深入知识内核,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源头,体会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平时日复一日的每一节课,发现人类解决问题的策略。透过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适时渗透学科的方法与思想。这才是核心素养的营养,正如想法可以迁移而不是解法。三要深入到现实的世界去:通达现实世界。让学生做与真实世界高度相关的真实事情,不仅要有内在的修养,更要有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外发力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以小学阶段11个数学核心素养(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推理能力、数据意识、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提高为抓手从而达到2022版新课标四基、四能、三会的总目标。

      刘觅老师:深度学习是当前课堂迫切需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应该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度学习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教授的讲座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指导,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案例操作。何为有深度的学习:就是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深入知识内核,又能通达现实世界的学习。为了达到这3个目标,李教授又分别给出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触及学生心灵,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深挖每一节中可以抓取的新奇处,困惑点,挑战点等,创设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深入知识内核呢?可以从知识的产生及来源,学科本质与规律,学科方法与思想,知识关系与结构等方面入手,同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课程设计和作业设计时多一些思考,就能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水到渠成的产生。在日常备课时可以对照这些方法,多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收获,触发深度学习,让知识真正转化为素养。

      张伟娟老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素养培育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李教授系统的为我们指出了深度学习的改进方向——深度学习,即深到学生的心里去,深到知识的里面去,深到现实的世界去。 一、深到学生心里去。教学之道,道在心里,教学中要多创设精妙、巧妙、有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适时的“勾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二、深到知识的里面去,学习知识正如剥核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领悟知识的关系与结构、内涵与本质以及学科的方法与思想等,深度理解知识的意义和核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三、深到现实世界去,让学生在实践参与和问题解决中学习。知识是需要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以实践去检验理论,多做与学科高度相关的真实的事情,学用合一,不光培养出善于解决问题的“解题手”,更是培养出善于思考的“科学家”和有想法的“设计师”,让不同的角色在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总之,要实现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我们在平时就要多学习,通读课标,把握教材,对学习目标精准定位,对知识内容多维解读,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思维和数学眼光。

      周凯老师: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这个“深”字不仅仅是世界观,更应该是方法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深”,怎样“深”,“深”到哪儿?李松林教授讲到,要深到学生的心里去,深到知识的里面去,深到现实的世界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又讲到要用兴趣、情感和思维来调动学生,才能深入学生内心,要用有营养的知识深入到知识内核,用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深入现实世界。三个“深入”将学生与客观世界联系了起来,世界是客观的,人是主观的,如何让主观的人愿意去感知客观的世界,去理解客观世界?这恰恰是需要主观能动性的,知识才能成为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纽带,知识才能真的深入本质。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为学生打开窗户,并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这样一切便才是水到渠成,思维、素养便顺势养成了。

      张秋怡老师:学习了李教授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的讲座,受益匪浅。从当代小学生体现出的普遍问题出发,分析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倒推课堂学习,提出了课堂目标应从知识到素养培育的定位。而怎样培育素养,李教授既从大方向上给予“深入到知识里面、深入到学生的心里、深入到现实世界”三点指导,同时在这三方面又分别具体阐述了具体的方法与操作,给出很多引人深思的建议,也给出了很多具体鲜活的案例参考,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与收获。其中一句话给我留下记忆很深刻:“教学之道,道在心灵”。作为教育者,做最好的教育是一生的追求,如何教学是永远的课题。而真正建立在心灵上的教育,能让孩子充分打开自己,启发他的学习主动性,开启与老师之间心灵的对话,老师不再是一味的讲授者,达到的效果自然也就更理想,也启迪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想办法,设计更多贴近学生心灵的环节,做更多去触发学生深层动机的教学。

      侯文君老师:为什么我们的课堂要进行深度学习?因为我们的学生从不缺知识,缺的是能力,缺的是素养,缺的是力量。现在课堂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情感体验、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刺激,“教学之道,道在心灵”,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深度学习,让学生能够学到更有深度的知识,做到格物致知。李松林教授说:“深度学习是课堂改进的基本方向,是核心素养课改导向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深度教学要深到学生的心灵:用精妙的问题,巧妙的问题,触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让学生产生相应体验。深度教学要深到知识里面: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出发,让学生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深入知识内核。深度教学要深到现实世界:通过实践参与和问题解决,牢牢抓住学生的根本。要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模式,提出高质量的核心问题——“妙”、“活”且“合”。如何运用问题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由表及里,在不断地问题解决中发现、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努力的地方。

      杨菁老师:学习了李松林教授的讲座,如何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李松林教授认为深度教学要创设精妙、巧妙的学科问题。问题的创设要触动学生的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和挑战处,通过设计精妙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层动机,利用精妙问题增强学生课堂切身体验感,激发和培育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是对相应的内容学习的深入加工,改变当前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调动学生自我思考,加强了对知识的联结与内化。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这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在低年级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要把握单元内容,构建学习目标,还要筛选核心内容,增强理解能力。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深度学习策略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性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深度学习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构建深度学习理论框架,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申青青老师:通过李教授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深度学习,帮助孩子更好成长。深度学习到底深在哪儿?其实,深度学习之“深”,并不在程度的“深”“浅”,而在性质之“深”“浅”。如何做到深度学习?第一深到学生心里去,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因此,深度学习之“深”,要“深”在人的心灵里,“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如何引起学生们的理智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活动中,是我应该重点思考的。第二深到知识内核去,深度学习还“深”在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深度学习虽然表现为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是孤立无关联的一个个的活动,而是存在于有结构的教学系统中。应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探索思考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第三深到现实世界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去经历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最好能够为学生创造现实情景,让学生在现实中经历。

      张大琼老师:李松林教授以“核心素养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好课堂”为中心,从三个维度,即深到学生心里去、深到知识内核去、深到现实世界去提出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实践性建议。触及心灵深处是关键,深入知识内核是重点,通达现实世界是目标。李老师提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深度教学乃是当前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方向,同时针对课堂教学为老师们提供了触及心灵深度、抓住学科的根本、深入知识内核三条设计线路,并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深层动机、切身体会、高阶思维、深入理解、实践创生五个实践要点,为我们提供了前沿又务实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有深度、让学生学到更有深度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将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把深度学习贯穿于每个学科,每个课堂环节,抓住深度学习的这个有效途径,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

      雷爽老师:学习李松林教授的关于深度学习的讲座,更加全面的了解深度学习。(一)触及心灵深处:从身体参与到身心俱在,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内蕴着深度学习设计的第一个技术路线,即从身体参与到身心俱在,其关键则是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去触发兴趣、激扬情感和迸发思维。创造出精妙,巧妙的问题,而妙应该妙在某一个触发点,如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挑战处。(二)深入知识内核:从表层知识到知识内核从知识学习本身来看,深度学习一定是超越表层(浅层)知识进而把握知识内核的学习。实际上,无论是单个的知识还是人类知识的总体,都是一个富有层次性的组织结构。回到实践中,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超越事实层次和符合形式的表层知识,去把握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科的方法与思想、知识的关系与结构以及知识的作用与价值。(三)通达现实世界:从知识获得到实践参与在学习方式上,深度学习表现为进入现实世界并与现实世界展开互动。概言之,深度学习是通达现实世界的学习,是在实践参与中学习。其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打破传统的“先学后用”“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确立“学用合一”“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今天的学习或许还不能深下来,但跟随李教授的讲座,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会提前思考在本节课有没有一些知识的处理可以在兴趣处、知识的来龙去脉、共鸣处,困惑处以及实践中学习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达到深度学习。

      唐艳老师: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把课程从学科立场转向教育立场,以人的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宗旨。这不仅带来课程、课堂、教学的转变,更是理念的全方面更新。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才能立足学科教学,实现育人目标。深到学生心里,触及心灵深处。以核心问题触发学生的思考,主动参与学习,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感悟。深到知识内核。知识的内核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包括知识的产生和来源、本质与规律,其中蕴含的方法与思想,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与结构,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深到现实世界。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学以致用。在实践参与中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学习,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在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陈韦老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育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很苦恼。好在教参在第一页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你让孩子们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自信,愿意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学会了思考,你就是成功的教师”。于是在入职第一年,我极力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自信心,会想法设法的用加分、奖章、抽奖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经常欢声笑语,学生也总爱和我打成一片,关系融洽。可是,一段时间后的我发现学生会为了积分而回答问题、会为了抽奖而回答问题、会因为喜欢陈老师而回答问题,可很少有发自内心的、不受外界影响的回答问题。正如李老师讲的:学生没有学到知识里面去,也没有把知识学到心里去。诶,这不就是第一次上公开课时的“浮于表面”吗,这就是上《分物游戏》一课时,学生懂了学生,我没有懂学生,也没读懂教材。也就是自身的养料还不够,还不知道原来这里还可以“施肥”、还可以这样“施肥”。好在经过三年摸索后略有进步,到了中高年级,好像数学味道的确越来越多了,可孩子们的兴趣似乎又不如从前,好像自己的目的性也变强了——提分,好像也会把考试挂在嘴边,让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这样似乎的确迎合了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但我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后进生”眼中的空洞乏味。听了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未来的教育道路更清晰了,也更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易。慢下来,深入知识本质,深入学生内心。鼓励学生困惑,大胆质疑,自己也多多困惑,多多反思,继续加油。

      莫洪老师:1.产生问题: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核心素养的使命和素养导向的养料都指向知识)2.概述问题:现在的学生缺的不是知识,是缺少的“肌肉”力量,他们获得了知识,却没有将知识变成真正的美德与素养。3.产生问题的原因:学生没有学到知识里面去;学生没有学到心里去;学生没有学到现实世界中去。4.如何解决:让课堂有深度——深到心里(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触动心灵,方法:设置核心问题“勾引”学生的兴趣,情感,思维);深到知识(扩充知识内核);深到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爆发力量,能解释现实中的现象,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5.具体操作:激发学生深层动机(当今教师最成功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浅层学习动机——考大学,考高分);如何激发深层动机:利用学生的新奇,挑战,困惑,共鸣,设置巧妙课堂核心问题,逼到矛盾冲突、百思不得其解的“绝境”时方能激起课堂的浪花。形成知识内核:围绕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科的方法与思考;知识的关系与结构;知识的作用与价值观联系教学,一节课抓住1-2两个内核进行长期浇灌。深入到现实世界中去: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学习(多让学生做与学科相关的真实事情:经历统计,调查,论证,研究的过程);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用问题解决学习,设定核心素养发展基本场域——问题情景。1.学生在教师眼中的角色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设计。2.教无定法:教学之道,道在心灵。

      杨倩老师:新课标的“新”重点就在“培养核心素养”,如何养出学生的素养?像农民种树一样,从根部输送养料;而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素养,同样需要输送“养料”,(1)深入知识内核,让学生学到知识里面,吸收知识本身的“营养”,并将其内化!(2)学到学生的心里面,让学生真心想要学习这门知识,从兴趣、情感、思维3个方面触动学生的心灵。(3)通达现实世界,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精妙、巧妙的学习动机,需要思考一节课,哪个地方能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动机?找到学生的敏感点(新奇、困惑、共鸣、挑战)。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找到了思考的方向!帮助我解决了一些日常学习中的困惑!比如“什么是素养?”“从哪些方面培养“素养”?“怎样才算达到“素养的培养?”同时,虽然知道了理论上的道理,但是我们其实也和学生一样,还是要在实践中去寻找和总结。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加油吧!

      许杨老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或者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我们需要上出一堂什么样的课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深度学习。李松林教授从教学中的问题出发,追本溯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度学习。存在问题:学生有知识而缺乏力量,缺乏美德,缺乏素养,根本原因是较少学到知识里面去,较少学到心里去,较少学到现实世界去,缺乏深度。解决方法:要触及学生心灵,深入知识内核,通达现实世界,进行深度学习。1.从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挑战处,设计精巧,巧妙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深层动机。2.由表及里,关注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的本质与规律,知识的方法与思想,知识的关系与结构,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才能深入知识的内核。3.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让学生的学习通达于世界。我们要上出一节什么样的课?李松林教授的讲座犹如醍醐灌顶,给了我答案。给今后的教学工作作出了指引。深入学生内心,深入知识内核,应用于现实世界,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

      代慧老师:作为一个新教师,想把课上好,上得有深度?但同时在思考着什么样的知识是有深度的呢?听了李松林教授的讲座,对“深”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一堂好课,首先就要深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深入到知识的内核,深入到现实世界里去,李松林教授认为,学生、学科和学习是深度教学的三大基点,深度教学课堂实践必须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深入学科教材内核、展开问题解决学习。深度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而问题解决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本模式。”李松林说,教师要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对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深度理解知识,能运用知识展开实践创新。通过这次讲座对“深”有了更多的认识,但可能还不能立刻上出一堂有深度的课堂,在此后的课堂中我会努力找到学生的困惑处、共鸣处着力,努力向着有“深度”的课堂靠近。

      姜涛老师:学习李松林教授的关于深度学习的讲座,从素养培育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入手,对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进而引出本次的研究对象——“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深”有三方面: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深入知识内核;通达现实世界。一、触及心灵深处:从浅层到深层动机。学习目的是考高分是浅层动机,深层动机是学生的心里自发的求知欲。在课堂中,以三种方式(兴趣(好奇心)、情感、思维)“勾引”学生,通过创设出精妙绝伦的问题,从而触发学生的新奇处、共鸣处、困惑处、挑战处,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自内心的去学习、探索。二、深入知识内核:从表层知识到知识内核。表层知识是没有营养的,短暂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方面深入知识内核,自己理解到的知识才能产生养分,牢记一生。从了解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再到追寻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贯彻落实学科的方法与思想,建立起知识的关系与结构,最后明白知识的作用与价值。通过知识本身和学生的表象,发现其中的本质,深入到知识内核,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建立起对知识的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策略。三、通达现实世界: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实践参与。学生的学习基于实践参与、实践操作中才能对知识本身深入学习,先学后用、学用合一、学以致用是学生实践参与中学习的基本理念。有一句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准一年级的新老师而言,通过观看李松林教授的讲座后,在备课与实际教学中,首先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怎样创设出精妙的问题,引发学生困惑,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深入学习。

      汪家伟老师:学习李松林教授关于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深度学习讲座之后使我对于如何促进深度学习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的新的认识: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李老师从三个方面来揭示了深度学习的内涵:1.深度学习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深度学习一定不是游离于心灵之外的学习,而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是触发深层兴趣、情感和思维的学习。2.深度学习是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深度学习一定不是停留于知识表层的学习,而是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是由浅入深把握事物本质和深层意义的学习。3.深度学习是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深度学习一定不是以知识获得为目的的学习,而最好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展开的学习,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展开情境认知和实践参与的学习。同时深度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深度教学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方向。李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有深度、让学生学到更有深度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同时对标到自己的课堂中,不禁让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学的知识有没有升华成为学生的素养;在课堂中是否充分进入到学生的内心,有没有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出的的问题是否引发了学生的积极与深度的思考。特别是对于小学低段的课堂教学而言,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中能吸引学生的点,对于培养孩子数学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最后将来源于生活中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实现学用合一,学以致用。学而知不足,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了许多新的方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深入挖掘教材知识内容;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来源的切身体验,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使知识才能向外成为学生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资源,向内成为学生改造自我和创造自我的生命力量。

      袁豪老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新导向,核心素养不仅代表着学生发展的质量标准,而且内蕴着学生学习的深刻变革。在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视域中,核心素养的生成内蕴着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生成的学习路径。首先是要触及学生作为人的根本部分,即“深”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其次是要建构知识的深层意义,即“深”到知识的内核中去;最后是要进入现实的生活世界,即“深”到现实的问题中去。其中触及学生的心灵让我有有所思考,那么如何触及到学生心灵中去,李教授认为首要关键点是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去触发兴趣,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需要教师在激活学生深层动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进而帮助学生达成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在动机端上,深层动机是深度学习设计的一个关键点位。深度学习的发生与否,首先取决于深层动机的激活。唯有激活学生的深层动机,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让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脖子以下”。简单地说,深层动机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源自生命本身的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深层动机激活的关键是找准学生心灵的触发点(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挑战处等),进而创设出有效触发兴趣、激扬情感和迸发思维的问题情境。在高质量的课题式问题设计上,李教授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引,一是“情境”。课题式问题常常来源于知识形成或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相应地,教师需要回到知识形成或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中去创设情境,如火车转弯是圆周运动问题的真实情境。二是“问题”。通俗地讲,我们可以将“课题”理解为等待学生去完成的任务。但是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必须对其中某个深层次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便是这里强调的“问题”。三是“方法”。作为一种特别强调研究性的问题类型,课题式问题本身就隐含着具体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法、史料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等)。

阅读 6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