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土壤 艺术的芬芳

杨金辉
创建于2023-05-08
阅读 98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生活的土壤 艺术的芬芳

    杨金辉

     文学是心灵的花朵,她的芬芳让每位读者记忆、让读者怀想,这是我的初心和愿望。多少年来,我一直在为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而努力,家乡的红色故事很多,能讲得有声有色富有地域特色,却是一程任重而道远的苦旅。现实素材往往都是有形的,可如何将有形的事件付诸生命和灵魂,那又是我默默追寻的目标。文学的目的是让作品之魂飞跃而灵动,文学的故事必须是心心之间的脉搏互动,这就是作品的内涵所在。如同我们做了一锅馒头,酵母的发酵决定了馒头的质量。就家乡的抗战故事而言,2007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创作长篇小说《你的眼里有一条河》发表在山东文学征文特辑。这一晃就是几十年,这些年来,我的唯一愿望,就是要在如何讲好红色故事方面挖深土扎深根。史志上有的我有,史志上没有的我也要有。这就是要对现实题材作进一步的探究和挖掘。这点我得到很多启示。比如,我在与廖将军之子廖红军先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也非常希望能把现实题材再做进一步挖掘和升华。这一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在我们经过多次交流后,我们不但距离拉近,也找到了写作方面的契合点,这充分证明,作品必须源生活,写作必须贴近生活。

    说句实心话,对于写作我是富有特殊情感的,小时候我家就有一块“哑巴了”的收音机,爷爷曾告诉我,那是廖司令留在我们家的革命文物。当年廖司令率部队与日寇作战中,曾把那个收音机视作珍品,可不知怎么那收音机竟不听使唤了。孩提时,我曾对此物产生过多次好奇,后来渐渐长大,每当望着它,却总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廖司令能把收音机留给我的爷爷,我相信在爷爷的记忆中,一定是非同小可。我知道抗战时期爷爷曾在当地多村教过书,他的很多学生在抗战中赫赫有名。 

    1989年8月1日,张店区委、区政府举行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揭幕典礼,我的大伯杨子荣也回家乡来参加此次活动了,那时大伯正担任北戴河冶金疗养院院长,年轻时大伯在家的名字叫杨永林,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后,他的名字叫杨子荣。听说当年很多前辈在经历战争的洗礼后,有很多人隐名埋姓,都是战争的需要。

    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揭幕典礼搞得非常隆重,那几天,参加黑铁山起义的多数老前辈从四面八方赶来,多数都住在了张店宾馆。那天中午我跟父亲去看大伯。大伯言语不多,却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要学好写好红色故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时我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写好家乡的抗战故事。这个愿望我一直努力到现在。文学是要静下心来慢慢思考、慢慢探究和品味的,她不允许你存在任何的三心二意,这还需要一个认真感悟、认真努力的过程,否则,你将是水上浮萍,只有漂浮。在这点上,我是要做些思想准备的,要解决这方面欠缺,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和日久天长的积淀。有位小说家曾这样跟我说,“每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他的身后都有一大摞经过反复修改的书稿,没有这个历练,你不可能走出写作的屏障!”为此,我读过浩然、刘绍棠、王安忆、张一弓、毕飞宇、何士光、刘震云、贾平凹、孙慧芬、安意如等优秀作家的作品,从他们那一部部异彩纷呈的画卷里,我感受过美好,向往过美好、渴望过美好。向往是努力的动力,它就像鲜花生长在肥沃的土壤,有土壤的滋养花蕊才会芬芳;其实绽放的花朵不在其形,只要竞相开放,那就是对大地的回报。记得有一年去省作协拜访一位老师,老师的话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写小说需要扎实的结构和扎实的语言,这个语言要来自生活,来自你内心深处,也就是你心灵深处的声音。只有这种声音你才能和你的读者心心互动,这与新闻报道的语言相比说截然不同,小说的语言应该像山涧流淌的一汪清泉,极富音质感、清澈感。”最后祝我的红色故事能给读者带来一丝别样的美好,愿此芳香留在你的梦乡,甚至伴随着清晨的鸟鸣翩跹飞翔。 

   

      

阅读 9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