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幼儿园小一班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从“哄”孩子说起》

贞儿
创建于2023-05-08
阅读 26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校:敦煌市幼儿园

班级:小一班

标题:不要在孩子吃饭、睡觉前做傻事

文稿:尚若琦妈妈

审核:张老师、李老师、谢老师

      人们总认为幼儿不懂事:他们会提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会有不适当的行为;若对他们讲道理,又因他们不理解而常常行不通。于是,就有了“哄”小孩的做法。

       如小孩趴在河岸边很危险,家长又不能直接上去把他抱回来,便哄孩子:“多危险呀,快上来!妈妈带你上街买巧克力,还有肉包子……”这里,“哄”是为了逗引、劝诱孩子离开危险的地方。可是,家长许的愿不能全办到,“哄”在这里也就有骗的意思,有些地方,哄小孩就叫骗小孩。教育青少年,或在成人的交往中,大家都不赞成哄骗;唯独对幼儿,哄骗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幼几园中,每天都要遇到哄孩子的问题。如初入园的幼儿小刚,缠着妈妈不让她上班,定要妈妈答应中午接他回家吃饭。妈妈急于脱身,连连答应。中午,老师让小刚吃饭,他偏不吃:“妈妈讲好接我回去吃中饭的。”孩子没见到妈妈来接,十分伤心。显然,这样哄孩子的效果不好。

 “哄”,是一些家长对待孩子常用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家长会发现自己的方法越来越没有效果,孩子也越来越难带。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受到了委屈、伤害或者失去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等原因情绪爆发、痛哭不止时,很难静下心来听从劝解。宝宝哭泣一为释放自己的情绪,二为引起他人关注,获得关怀。

这时,能使宝宝平复下来的有效办法,就是和宝宝一样悲伤,甚至比宝宝更加悲伤,用魔法打败魔法!

共情式哄娃就是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感受他的感受。

不过此法虽妙,却十分考验使用者的演技以及表现方向,“共情”并非“同情”,共情负责的是连接,而不是解决问题。

 “哄”的实质,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从当下的情境吸引到别的事情上。这个“别的事情”,可能是孩子爱吃的食物,可能是孩子喜欢的玩具,等等。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方向上去了,当下的难题也就容易蒙混过关、置之脑后了。

   这种做法可以暂时缓解孩子的情绪,但孩子的困惑和问题,还是需要处理的。如果总是用“哄”的方法回避,这些事情就会积累起来,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也会逐渐丧失。

与这种教养方式相对的,是所谓“不带诱惑的深情”。其核心,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对待,不打岔,不回避,共情其情绪,倾听其想法,及时回应其合理需要,真诚鼓励其努力、探索和创造。

   这是真正的陪伴和养育,出自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和喜爱,没有功利观念,没有疲惫厌烦,更不是做样子给谁看。

 有些家长过分注重自己“家长”角色的社会属性,在意别人的评判,而忽略了孩子的养育者、陪伴者、引导者的个体属性。他们无法沉浸在亲子关系的私密世界里享受单纯的亲情,实在是一种遗憾。

   孩子是单纯和敏锐的,什么是“哄”,什么是真正的养育,他们会用行为给出答案,旁观者也会从孩子的行为做出判断。

阅读 2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