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研”路芬芳 赋能素养提升

牟平区王清
创建于2023-05-07
阅读 30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杭州的五月,风景最佳;教育的深处,别样风华!承载着教育的梦想和情怀,追求着卓越与高效。烟台市牟平区中小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一行40余人,逐光而行,星夜奔赴,开启为期五天的杭州研修之旅。

  今天是牟平区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师资培训研修班的第二天。午休后领导们早早的来到教室,重温笔记的、就近教研探讨的、撰写感悟的……

  下午为我们带来精彩讲座的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孙元涛副院长,他是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孙院长以《有效教研与教师协同发展》为主题,从教研是教师成人成己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实践的双重使命;复杂的艺术,以“研究”为业;我们的教研存在什么问题:模式偏好,追新逐异;频繁变革,左右摇摆;技术注意,经验至上;过于“客气”,缺乏审辩性;寻找教研的新方向:聚焦“校本”;做一只“刺猬”;研究结构;构筑更开放,更具有生长性的教研文化三大方面,接地气、有实效、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有前瞻性为我们进行的详细地解读。

  最后以“双减”如潮,三件事变得日益重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优化作业设计:选题、改题、释题、命题;把有质量的“教”带回教育。结束了本次三个小时的讲座。

  学员们的听得入神、看得入迷、写得入情……

  听课后的掌声此起彼伏,带着对听课的热度和温度的思考,纷纷发在小组群内。

        两天四课,收获颇多,体会良深。其中祝怀新教授的讲座对我的思想冲击很大:从街头巷议小话题引入,谈到思想保守坏大计的危害;从教育创新的历程谈起,讲到中小学校长管理的艺术;由浅显场景切入,论致真教育管理大道。娓娓之言,让倾听者深感教育创新之迫切,止于满足当下,振臂再寻新生;切切之语,使管理者学会拿捏收放开合的尺度,寻求广泛民主,适时果断决策。四位专家系统引领牟平教育的“求经人”学会适时思变、有效沟通、智慧引领、教研提升。杭州之旅,让我们于迷途中沐雨重生!

                                               一一姜旭

        幽默而睿智的孙元涛院长,一位地地道道的烟台老乡,在美丽的五月杭州,与我们进行了弥足珍贵的三小时对话。他那真实的调研案例分享让我们惊叹:高高在上的孙教授竟然能如此精准地把脉小学、初中的语文课堂,这的确是研究性变革实践的魅力所在。孙教授倡导让读书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我们要亲近理论,然后总结经验创造理论。我们要重塑教研文化,扎根日常,改变教研“气质”:尊重学生不虚假、执行常规不作秀,让教研更朴素,更真实,更能“被需要”。

        最后,我想说,作为教师,我们的神圣性在于我们在每个人经过我们的人的生命深处都能留下深深的脚印,就像孙教授回忆恩师叶澜从不打哈欠那般深刻而明亮!

                                                 ——张瑜

        孙元涛教授的讲座 ,对“校本教研与教师协同发展”做了深入分析,有理论,有实践,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听讲者如沐春风。讲座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如《端午节的鸭蛋》、《我不是最弱小的》,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让我们认识到学校日常教研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过于客气,缺乏审辨性。

        他分享的“新基础教育”的三条铁律(校长先行,骨干引领,聚焦日常),让我对学校今后的校本教研有了深入的思考与规划。孙教授的讲座,折射出的问题是什么?学校期待一份安静,少一些无关的折腾。学校更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激活他们去学习,思考,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与心态,做现实能做好的事。孙元涛教授的讲座,给我从宏观到微观的启迪与思考。

                                            ——常军涛

        “过于‘客气’,教研缺乏审辩性。”孙院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不少教研活动的最大弊端。在《诫子书》问题设计的构想中,他通过指向文本内容——语文表达方式——学科融合等多维度、多层次巧妙问题,将教师教研应该关注的方向、角度、深度为我们进行了引领和示范;通过“刺猬理论”将教研问题核心化的重要性进行了通俗易懂地阐述;同时,还对教改流程、教研文化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可以说,孙院长讲得内容,是我们规范学校常态教研的重要参考;他这种直击问题本质的研究意识,调研中带着批判思维的习惯,不断寻求和改良解决问题的实践精神,更为我们扎实做好教研组织和教研本身,呈现了极好的范例。

                                           ——杨铁柱

        聆听了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孙元涛教授关于《有效教研与教师协同发展》的报告,收获很大。

        孙教授从艺术的定位、价值的定位、服务的定位、产品的定位四个方面对报告内容进行了逐一阐释。

一、教育是最难的艺术。它需要创造,更需要创新,它有规律可寻,但是不能复制粘贴。它需要受教者和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习惯产生共鸣,才会产生效果。

二、我们的“教研组”活动做法在有些学校被忽略,但在外国人的眼里确是一个极为珍贵的经验。佐藤学先生认为: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为了通过教学研究来改变学校,最少100次的授课案例研究是必要的。

三、受改革大潮的影响,教育失去了原本有的方向,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抛弃”,而不是“叠加”。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持续的支撑”。遵循研究一实践一反思一重建一再实践一提炼的过程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坚持让读书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亲近理论,然后创造“理论",让教研文化扎根日常,改变“气质"。

四、要学会“换眼光”,“换角度”,找准自己的定位,教育家荀子说过“以学心听、以仁心说、以公心辩”,在目前的状态下,我们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和重建学校的精神内涵。

                                             ——杜俊堂

        孙教授从事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多年,他的讲座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不失犀利,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教研确实是教师成人成己的内在动力,但是我们现在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过于客气,缺乏审辩性,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孙教授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教研方向,聚焦校本教研,在学校里让骨干先行,聚焦日常课堂,尊重常识,优化常规,培育新常态,是要聚焦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执着于重大理想,并坚持实现它,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我想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聚焦课堂问题研究,优化作业设计,就能够重新发现教学的新价值!

                                           ——梁自由

        今天有幸聆听了孙元涛教授的专题讲座《有效的教研与教师协同发展》。孙教授从教研是教师成人成己的内在动力;我们的教研存在的问题;寻找教研的新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将高屋建瓴的理论与鲜活生动而富有内涵的的案例结合,以让我们都能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剖析,引发我们思想踫撞,点燃了我们的研修热情。 有学习,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碰撞;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我们吸纳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做教育创新路上的永远坚持者,做没有借口的教师,做常反思的教师,尊重常识,优化常规,培育新常态,把有质量的“教”真正带回教育。

                                             ——孙忠莲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今天的讲座,孙教授用丰富的案例,幽默接地气的语言,阐述了教研的本真,特别是他列举的教研案例,真实、犀利,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没有“教研”,教师就不配称为“专业”。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只教不研的做法,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不断改进自身教学,同时把握教育发展方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于淳梓

        孙教授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如果没有“成”的意向与成效,“做”终将陷入倦怠,难以维系。教师的持续成长和发展,既是维系自身工作内动力的前提,更是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投入、激情、智慧,体验师生教学相长的关键。

        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创新,如果职业倦怠,首先影响身体健康,其次影响脑认知,二者相互影响,会进而影响精神健康。 所以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大家也要深入研究,不断进行课堂改革。

                                          ——魏丽娟

        孙院长睿智且接地气的讲座让我在倾听的同时,也时刻对比反思自己学校的教研活动。他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拿来主义”,看到好的模式、好的方法、好的课程等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复制,殊不知学校文化理念不同,教师素养不同,学生学情不同……拿来主义是没有实效性的,我们应该用学习的视野,变革的思维,理性地去实践探索适合自己的校本教研。其次,教研一个承接性、递进式的过程,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接力棒式的传承,而不是有了新思想就全盘否定旧的内容。再次,我们不应该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要求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因为课程不同,教师专业素养不同,学生发展不同等因素的制约,不能搞一刀切。学校教研只有聚焦学校发展理念、学校学情,真正从课堂和教师的发展出发,才能寻找到教研的新方向。

                                                ——王清

  今天的讲座在学员的头脑中引起了思维的风暴,也为今后学校教学教研指明了方向。期待本次学习能让我们在杭州这片大大的花园里,学呀学呀学,种下一颗大大的种子,回到牟平开出一朵朵大大的花。

阅读 30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