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夺印》的前前后后

富历新
创建于2016-10-30
阅读 5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96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老贺到了小耿家》的通讯报道,写的是高邮县甘垜公社龙王大队党支部书记贺文杰主动帮助邻村小耿家大队摆脱贫困的故事。当年底,这篇报道在扬州地委主持下被改编成为扬剧,初定名《红旗插到小陈庄》,后改为《夺印》,从1961年春天开始公演。不久又被全国各地剧团改编成评剧、话剧等十几个剧种。1963年底,扬剧《夺印》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全国开始放映。
    1960年,我国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候,农村的景象尤为悲惨。扬剧《夺印》的编剧后来写到:“当时很多农民缺吃少穿、浮肿病流行、经常发生饿死人现象。” “有天中午我们经过村里,看见不少老的小的都蹲在地上,各人手里捧着一个碗在喝粥。经了解,这些人家的桌椅早已卖光换了活命的口粮。”这种情况当时在全国是普遍性的,有的甚至更严重。 这显然不是像《夺印》所宣扬的那样是由陈景宜一类的“阶级敌人”造成的,而是中央的决策、路线出了问题,确切地说正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反右倾运动造成的恶果。实际上那个时代许多文艺作品中出现的阶级斗争大都有人为编造的痕迹,我们可以在诸如《夺印》、《青松岭》、《创业》、《艳阳天》等电影里看到这种痕迹。
   既然是编造的,早晚就要露出真相。在《老贺到了小耿家》那篇报道里,耿景宜(《夺印》中陈景宜的原型)被写成拉拢腐蚀干部的坏分子,是“自首”叛变的变节分子等。这篇报道刊出后不久,耿景宜就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腐蚀干部罪逮捕入狱。其妻子王菜瓜(电影兰菜花的原型)多年来一直为其丈夫鸣冤,1981年有关部门查实这篇报道严重失实,耿景宜终于被平反昭雪。2012年,耿景宜的后人发现中国评剧院还在演出评剧《夺印》,遂以侵犯名誉权为名将其告上法庭,扬州法院判处中国评剧院停止侵权,支付原告精神抚慰金并登报道歉。中国评剧院不得不接受判决,评剧《夺印》从此和“阶级斗争”一样离开历史舞台。
   有许多人为《夺印》感到惋惜,他们认为评剧《夺印》凝聚了许多老艺术家的心血,应该保留。但想想那些年多少人浪费了多少年华学习那些没用的文件和著作,又有多少人把精力花费在各种荒唐的会议上,更不用说那些在“阶级斗争”的口号下受尽煎熬甚至失去生命的人了,这个结果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电影《夺印》电影海报

电影《夺印》电影海报

“给咱小宝做件衣服多漂亮啊”
“你哪来钱买这个”
“瘸大爷给垫的呗”

何支书,吃元宵啦!我可是特意为你做的

这稻种不能分!

大队长,你可要给我做主啊,明明是胡淑芳偷的稻种!

人民日报当年报道

阅读 5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