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课题动态09】蚯蚓日记(一)——大五班课程故事

创建于2023-03-13 阅读0
缘起

神奇的大自然充满魔力,春天到来,大自然的魔力吹到了哪?唤来了哪些小生物?

在一次关于“春天”的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尽情诉说着春天的变化,冬眠的动物会苏醒、小草长出嫩芽、美丽的花儿要开放……当一张蚯蚓的图片出现在电脑上时,孩子们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蚯蚓。”

“不对,它看起来像小蛇。”

“它是生活在土里的。”

……

蚯蚓的猜想

蚯蚓长什么样子?它有眼睛吗?有鼻子、嘴巴吗?……

看着图片上的蚯蚓,大家各自表述着自己的猜想。

👶🏻:我觉得这条蚯蚓有毒,不可以碰,它的身体越红就表示越有毒!

🧒🏻:我觉得它看起来像一条蛇。

👧🏻:我认为蚯蚓是有嘴巴的,不然它怎么吃东西呢?

👦🏻:老师,我发现蚯蚓中间是大大(粗粗)的,两边是小小(细细)的。

👧🏻:我觉得蚯蚓有脚,不然它就没办法走路了,只是它们的脚我们看不到。

👶🏻:老师,我觉得蚯蚓中间那个大大的是它的背。

👧🏻:老师,我不认同他的观点,我觉得这不是蚯蚓的背,是蚯蚓的腰……

教师的思考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所以孩子们不管是对蚯蚓的长相还是生活习性都知之甚少。当孩子们看着图片在进行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不管孩子的观点正确与否,我没有及时的给出答复,而是把问题抛回了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那份小小好奇心去探究蚯蚓的奇妙世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很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和能力,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孩子们表现出对蚯蚓有强烈的好奇及探索欲望时,我捕捉到到新的教育契机,也深刻感受到,在保护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时,教师不能仅仅是一名“旁观者”,还要为孩子的探究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条件。

你好,蚯蚓

蚯蚓到底有哪些器官?它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孩子们小脑瓜里有太多的疑问。带上小问卷,一起回家和爸爸妈妈查找资料,走进蚯蚓的世界!

“老师,我和爸爸查了资料,蚯蚓是没用眼睛和耳朵的。”

“蚯蚓有嘴巴,它喜欢吃腐烂的东西。”

“蚯蚓它没有脚。”

“我妈妈说蚯蚓还可以做成药!”

“我爸爸说蚯蚓被切断了也不会死,和壁虎一样!

“蚯蚓喜欢安静的地方。”

“蚯蚓还喜欢潮湿的地方。”

……

通过亲子调查,孩子们对蚯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世界上最大的蚯蚓有多大?它生活在哪里?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找到相关视频与孩子们一起观看。观看视频时,孩子们时不时发出一声惊叹。“哇,这么大……”“啊,这也太大了吧?”……

通过视频,孩子们了解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蚯蚓在澳大利亚,它因在澳大利亚被发现的,因此也被命名为“澳大利亚巨型蚯蚓”,目前发现最长的蚯蚓有三米多。

3米到底有多长?

“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应该有我们教室那么大!”

通过猜测、教师的辅助测量,孩子们进一步感知了3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思考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加强了孩子与家长间的亲子互动,增进亲子感情;同时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增进家长对本次课程的了解,实时的为孩子提供知识、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本课程更顺利的进行。

本次的亲子调查,丰富了孩子们有关蚯蚓的知识经验。

1.喜欢吃腐烂的东西

2.没有眼睛、耳朵、脚

3.喜欢生活在潮湿安静的环境

4.有再生的功能

5.可以制作药材

6.疏松土壤,是土壤质量的检测者。

在孩子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我又以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世界上最大的蚯蚓——澳大利亚巨型蚯蚓,并在教室中让孩子们实际感知3米的长度。

找蚯蚓

哪里会有蚯蚓?利用周末时间,家长与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寻蚓记”。

“我的蚯蚓是在菜园找到的。”

“老师,我找到了好多条,总共有四条。”

“我有一条蚯蚓不小心把它切成了两半,它真的没有死掉。”

“老师,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老师,我的蚯蚓在家里死掉了。”

孩子们的周末亲子游都让他们兴奋不已,星期一入园后,都迫不及待地向我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教师的思考

有了前期的知识经验,利用周末时间,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一场亲子寻蚯蚓记。在这一寻找过程中,孩子们直接感知到了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体验了找到蚯蚓的快乐;在点数蚯蚓的同时进一步感知数的实际意义;在意外将蚯蚓切断的“事故”中感受生命的神奇……

00:50
近观蚯蚓

蚯蚓摸在手上到底是什么感觉?一起来一次亲密接触吧!

“软软的。”

“我感觉冰冰的。”

“我觉得是湿湿的。”

“老师,我不敢摸它,好可怕……”

“蚯蚓不咬人哦,和我一起试一试!”

部分不敢“下手”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也能鼓起勇气来一次亲密接触,而胆子大的孩子直接将蚯蚓抓起来进行观察!

“它的嘴巴是不是在这里?”

“这个应该是头,那边应该是尾巴。”

“我和我爸爸查过资料,圆圆的这边是脑袋,尖尖的那边是尾巴!”

01:57

教师的思考

通过电脑图片的观察与实际近距离的接触体验也是大为不同的。部分孩子面对一条条活生生的蚯蚓在泥土里拱来拱去时,心生恐惧。我利用语言鼓励孩子的同时也用行动做了榜样,带头将手放在了蚯蚓上,帮助孩子克服对蚯蚓的恐惧,引导孩子一起爱护这个看起来并不可爱的小生物。

通过孩子们触摸、近距离观察,也将孩子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转化为了实际感知,知道蚯蚓摸起来冰冰凉凉、滑滑的、黏黏的;知道圆圆的是脑袋,尖尖的是尾巴……

搭建蚯蚓的家

蚯蚓来到我们教室,我们应该怎么照顾它们呢?它的家应该怎么建造?放在哪里比较合适?集体学习了解后,孩子们自由分成了三组。

一组:找土壤。

二组:撕报纸。

三组:制作食物。

通过孩子们的分工合作,蚯蚓的家顺利搭建。当把家安置在花木架上时,孩子们还总会趁着休息时刻“偷溜”出去看一看这个小生物。

“老师,怎么看不到蚯蚓了?”

“它肯定爬到下面去了。”……

00:23

教师的思考

在孩子们为小蚯蚓搭建新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并学会分工合作,努力为蚯蚓搭建合适的新房。这一搭建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们责任意识慢慢萌芽的开始。

放生蚯蚓

第二天来园,入园早的孩子发现很多蚯蚓晚上都爬出了“家”,爬到地板上,有几条甚至死了……

有的孩子认为可能是我们搭建的“家”,蚯蚓并不喜欢,经过老师慎重考虑,最后还是决定先把蚯蚓送回它们的家——肥沃的土壤(种植区)。

回教室前,孩子们依依不舍的“交代”蚯蚓不要到处乱跑,并担心地问我“它们不会死掉吧?”……

教师的思考

虽然蚯蚓在班级呆的时间并不多,与孩子的近距离接触也仅仅一天,但出于对蚯蚓生命的考量,我们还是决定放生蚯蚓。放生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理解:喜欢并不一定要让蚯蚓时刻陪在自己身边,让蚯蚓回到自己的家才是对它最适合的爱!

活动反思

一张图片、一次讨论,开启了孩子们和蚯蚓的故事,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点,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宽松的环境,引导孩子通过亲子互动、亲自体验等方式,支持孩子们的一次次探究、解惑。

1.通过对蚯蚓的探索、调查、寻找、近距离接触活动,让孩子利用各种感官了解到蚯蚓的特征、蚯蚓的生存环境、蚯蚓的作用等,加深了孩子对蚯蚓的认识。

2.通过给蚯蚓搭建家以及放生蚯蚓活动,唤起了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体会到爱的方式也有千万种。

3.两次的家园合作不仅帮助孩子丰富了知识经验,同时也增进了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更有效地推动着本次课程故事的顺利进行。

虽然孩子将蚯蚓送回了大自然,但凭着孩子对蚯蚓的这份关注与热爱,相信孩子与蚯蚓的故事还并未结束……


编辑:刘紫丹


审核人:王丽萍


供图:刘紫丹


本篇由莲花县保育院《儿童视域下绿色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供稿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