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我家在农村,父母勤劳善良,耕种粮食,饲养家畜,每天起早摸黑,风雨不改,日子过得依然很窘迫。年少时我很少添置新衣服新鞋子,衣服主要穿哥哥的旧衣,而鞋子则主要是妈妈亲手做的布鞋了。
和妈妈的合影
秋冬之际,农闲之余,妈妈就开始准备给一家人做布鞋。一般都做三双(父亲、哥哥和我每人一双),偶尔才给自己做一双。那昏黄的油灯,各色的碎布,结实的白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磨灭不了的印痕。
做布鞋首先要剪好鞋样。鞋样的材料是竹笋的外壳。秋天,当笋壳脱落之时,我和妈妈经常拿着大竹筐,去捡满满一大筐来引火煮饭。如果发现笋壳又大又平而且光滑,妈妈就会把这种笋壳单独放在一边,用来做鞋样。鞋样裁剪得通常比我们的脚稍微大一点。妈妈让我赤着脚站在笋壳上,一只脚站一张,然后用铅笔勾勒出脚的大概形状,再用剪刀剪好。
鞋样做好后,就做鞋底。鞋底做起来就麻烦多了。因为笋壳比较脆,妈妈就用准备好了的,已经干透了的棕树的树皮在鞋样上下各蒙两层,用米浆粘牢。然后再在鞋样的上下两面铺妈妈在旧衣物上剪下来的各色碎布。妈妈拿着碎布,在其中的一面糊上米浆,平整地铺在鞋底上,待铺好一层后,将鞋底放在一边,等米浆干透,就用剪刀把鞋底边沿多余的碎布剪去。接下来,妈妈就重复这一过程,把碎布一层层铺在鞋底的上下两面,再将多余的布剪去,直到鞋底成型。
布鞋的正面
鞋底成型后,妈妈用两块白布,蒙在鞋底的上下两面,用米浆粘好,这样,上下一体皆为白色,把里面的碎布全部遮住,看起来相当美观。接下来,妈妈就开始纳鞋底。纳鞋底就是用针线把整个鞋底纳成一个整体,这不但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妈妈事先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大头针,线和锥子。大头针不用多说,线那时我们只有缝补衣服的细线,这个线是不能用的,因为线太细不结实。妈妈一般用三股细线,把它搓成一根较粗的线,再穿在针上来纳鞋底。锥子是木质手柄,铁质锥头,用来在鞋底上穿孔,好让针线能轻易穿过鞋底。
妈妈纳鞋底的动作非常熟练。她坐在小凳子上面,先用锥子在鞋底上穿好细密均匀的孔,再把搓好的线穿在针上,大头针引领着线,一一穿过这些孔,在鞋底上留下细密均匀的针脚,非常好看。纳鞋底时,妈妈一手拿鞋底,一手拿针线,随着针线穿过鞋底,妈妈的双手会流畅地分开,一分一合,潇洒自然,令我百看不厌。那蕴含着的浓浓的母爱,随着针线穿进鞋里,再由布鞋进入我的身体,铭刻在我的心间,直到永远……
鞋底纳好后,就要准备鞋面了。鞋面是妈妈在街上买的。买鞋面的时候要注意,鞋面的大小要和鞋底一致,两者的边沿一定要吻合,这样把鞋底和鞋面缝合在一起后,做成的布鞋我们穿着才大小合脚。鞋面的颜色比较单调,一般只有黑色、青色和红色。我当然钟爱黑色了。鞋面和鞋底的缝合妈妈不会自己做,因为我们的线不够结实。妈妈都是拿去找街上的裁缝,让他们用麻绳来缝合,缝好后结实耐穿,但我们要付出一毛钱的工钱。
布鞋的背面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市场上的鞋子不但形式美观,而且价格便宜。家里的经济也越来越好,哥哥和我先后找到了工作,工资虽不高,但也可以补贴一部分家用。妈妈就再也没有给我们做过布鞋了。但是妈妈做的,那轻便而又合脚的布鞋,现在我还珍藏着一双。这双布鞋见证了妈妈对家人无私的爱,见证了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每当抚摸着它鞋时,我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