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变革,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广州四中教育集团坚定谋方向、布大局、开新路,深入探索研究信息科学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新路径。
在我校融教坊的带领下,我们融教坊第二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朱俊杰,伍顺然,周田田和张贯禹四位老师,开始了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中第三章,第四章的阅读学习。以下是我们小组学习心得的分享,分为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教学结构理论两个部分。
小组共同讨论与学习
Part1: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朱俊杰老师分享:
建构主义是源自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比较好地说明了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高一地理教学实践课例:
新授课:《农业区位因素》
新授课:《农业区位因素》
地理要素分布的可视化呈现,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新技术能提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方便学生探究、研究
复习课:《地球上的水》
结构化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思维
——教学媒体: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知工具
伍顺然老师分享:
高二地理教学实践课例:
新授课:《地球运动》。学习地球公转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
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促进意义建构
——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解决教学中的原理知识难点和形式展示痛点。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教学的思考:
1.多种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2.创设地理真实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建构合作式课堂,促进学生交流与协商
4.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巩固教学互动成果
2.创设地理真实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建构合作式课堂,促进学生交流与协商
4.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巩固教学互动成果
Part2: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教学结构理论
周田田老师分享:
1.定义: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2.基本特性:依附性、动态性、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
3.两种类型
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
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2.基本特性:依附性、动态性、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
3.两种类型
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
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高二物理教学实践
新授课:《多普勒效应》,用动态图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观察者朝波源运动时
张贯禹老师分享: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学习者已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3.动机理论
动机可以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促进习得意义的保持。
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学习者已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3.动机理论
动机可以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促进习得意义的保持。
高一语文教学实践:
新授课:《锐志传媒话红楼》
学会运用媒体 ,学生创作媒体。学生成为新媒体学科融合主体
教学结构理论应用教学的思考:
1.践行“5202”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构建“学生主体型”教学模式。
2.教师既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又是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
3.教学媒体既是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教师既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又是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
3.教学媒体既是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一书,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们也将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全面融合,全面推动学校学科品牌建设和学科特色建设,塑造四中教学教研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