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的美篇

叶子
创建于2023-05-04
阅读 24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劳动创造美好 实践才能出新

      ——自治区劳动教育工作阶段性推进纪实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爱劳动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不知从何时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论家境如何,不论城市乡村,“再苦不能苦孩子”开始成为国人的共识,勤俭朴素、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这些宝贵品质的培育契机也正在从孩子们身边悄然溜走。这些现象和思想都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相去甚远。

        基于对以上现实状况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一、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自治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更好地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2020年12月自治区教育厅公布了《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名单》;  2021年3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自治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同年8月,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自治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的通知》。以上文件明确要切实推进劳动教育深入有效实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些文件精神犹如顶灯,为全区推进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2022年秋季开学后,在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教育厅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以及劳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铺开。但是由于新疆地域面积大,地域资源、风俗习惯、师资水平差异化较大,又没有成体系的劳动教材,全区在缺乏体系化劳动课程内容,没有劳动实践支撑的情况下勉强开课了,这种勉强开课无法真正回归劳动教育的初心。

  二、劳动教育的推进策略

  如何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实现五育融合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如何让劳动教育在新疆这块土地上扎根结果?自治区教科院根据各级各类文件精神,结合全区实际,主要通过以下五个策略推进全区劳动教育,做到行稳致远。

      策略一:形成“一体两翼三覆盖”劳动教育推进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困境,自治区教科院按照“一体两翼三覆盖”的思路选择了10个实验区作为试点,通过实验区、实验学校,提供区域、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范式,解决劳动教育落地的问题。

  “一体”就是依托自治区教科院,进行宏观设计,全区一盘棋,整体推进。首先教科院制定翔实的劳动教育推进方案,从每个地州选择一个实验(县)区重点引导,通过系列化培训提升实验县(区)劳动教研员、教师劳动教育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种子”教研员和教师队伍。同时要求实验区按照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要求和劳动教育改革实验任务,优化课程设计,拓展实践场所,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条件保障,有重点地开展实验,以点带面,推进地区劳动教育全面实施。

       “两翼”就是带出两支专业团队:核心骨干团队和实验区教研员团队。教科院劳动教研员从全区六地州遴选了23名有扎实的专业指导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优秀劳动教研员和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成员组成核心骨干团队;实验区教研员由各地州推荐,多为其他学科教研员兼任,专业能力相对匮乏,即使这样,这两个团队在全区劳动教育落地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覆盖”指的是劳动教育培训全覆盖、实验区教研员下校视导全覆盖、实验校劳动听评课全覆盖。

       

  策略二:培养核心骨干,提供适切的劳动课教学资源。

        为了让核心骨干团队成员尽快成熟起来,自治区教科院劳动教研员结合具体案例解读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从为什么开劳动课、劳动项目从哪里来、如何进行劳动课的教学设计等进行了重点培训。

  有了一支成熟的核心骨干团队,第二步就是利用这支队伍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劳动课没有教材上什么?为了缓解这一难题,自治区教科院教研员认真解读劳动课标,在充分考虑我区实际和课标目标的基础上,选择第二学段和第四学段任务群中具有普适性的劳动项目形成错落有致、难易适切的劳动课清单,然后把清单项目分配给核心骨干成员,他们按照劳动教育的五个关键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并提供配套课件、相关劳动场域和劳动工具建议,让劳动课的软、硬件都有了保障,确保劳动教师能“心无旁骛”的上好劳动课。

五个关键环节,落实劳动素养。

每个劳动项目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配套课件。

  当第一批教学资源下发到一线实验校后,南疆部分教研员在听评课中发现部分教师仍然用不好劳动教学资源,劳动教师在授课时有念课件的现象,并且上课时每个环节之间过渡衔接都不流畅,劳动课上的依旧比较困难。“扶上马还需送一程”,自治区教科院教研员迅速召集核心骨干成员录制微视频课,每节微视频课在15分钟左右,微视频课包括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交流评价、榜样激励五个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一线教师上课时只需要播放提供的微视频课,就可以保证课堂环节的完整流畅。为了避免实验区教师过分依赖提供的劳动课教学资源,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备课,熟悉劳动项目的实践操作过程,在课堂上对劳动关键技能进行“讲解说明”、“示范操作”,指导学生反复“淬炼操作”,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从而让师生沉浸式的进入劳动状态,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这种线上线下“双师”课堂,有效的缓解了部分学校老师“不会上劳动课”的问题。自治区教科院组织团队通过短短的3周时间陆续为实验区第二学段和第四学段的教师提供了40节劳动课教学资源,在使用中我们形成良性沟通渠道,不断的完善优化这些教学资源,确保这些教学资源能更好的助力全区的劳动教育落细落实。

  策略三:全覆盖听评课,培养“种子”教师。

        解决了劳动课上什么的问题后,接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助力实验校教师,用好这些劳动课教学资源上好劳动课。核心骨干教师调动本区县或者工作室的成员共计80余名组成听课团队,先进行劳动课标学习和集中培训,然后集体听评3节课,在充分掌握劳动课听评课的要点后,按照1名指导教师听评10名实验教师的比例散下去,形成了“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燎原之势,在短短两个月半内听评课达1000余节,听课评课覆盖率达到100%,通过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听课评课活动,一线教师得以迅速成长,通常大多数教师在经历两次听评课活动后,就能掌握劳动课的基本环节,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大大提升了劳动课的有效性。

核心骨干教师正在线上听服务性劳动《我是小小讲解员》

00:50

  策略四:在项目式任务中培养实验区劳动教研员。

    “两翼”的第二个团队是实验区教研员团队,这个团队大多是兼职教研员,当时为他们预订的目标就是必须具备两种能力:组织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此次实验区共选择了804名“种子”教师,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按照10人一组进行编组,每个组有一个小组长,主要负责小组内教师的授课时间的安排、组织小组内的劳动教研活动。实验区教研员会及时与小组长对接,根据小组长反馈的关于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扫除教师们劳动课的授课之忧,保证每周一节的劳动必修课的有效落地。

         为了提升实验区教研员劳动教育专业能力,我们要求他们要积极下校视导,及时发现实验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能现场解决绝不拖沓,拿不准的专业问题做好记录,在每月一次的常规推进会上提出来,大家群力群策共同解决。通过这样的培训,实验区兼职教研员在短短两个月从劳动课的“小白”变成了“资深”专家,协调力、组织力、教研能力都有了极大提升,各实验区教研员还与实验校劳动教师共同探索出了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清单,为全学段劳动教育的开展搭建了脚手架,探索出了劳动教育教研新范式。

  策略五:全员培训,提升劳动教师劳动教育专业能力。

        推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教师是关键。为了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我区成立新疆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并多次开展全区劳动教师培训,学会劳动教育研讨培训每年确定两个主题,面向全区中小学劳动教师开展研讨培训会,培训内容既有国内劳动教育知名专家的专题讲座,也有本土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经验分享,还有具体的中小学劳动课例,这些研讨培训为全体劳动教师理解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持和范式。

  通过“一体两翼三覆盖”的劳动教育模式,全区上下劳动教育得以轰轰烈烈的铺开,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验区学校都已配齐配全劳动教研员和劳动教师,各地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教研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实验区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成效一: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借助“外推力”形成自己的“内生力”,助力学校劳动教的推进。

        各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把自治区教科院劳动教育的“外推力”自觉的转化为“内生力”,再通过自身的“外推力”作用于学校,帮助学校解决劳动教育起始阶段面临的诸多困境,并提供能自主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校的自主定向、自主发展,进而不断形成与壮大“内生力”,让学校有“想发展”的意识和“会发展”的能力。

         昌吉市坚持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初步形成“目标导航+平台支持+融合实施+评价促进”四位一体的区域劳动教育发展模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初步形成了家校社协同共育格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成长。

  做为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之一,阿克苏市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新时代劳动教育部署要求,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核心,以“在学习中提高专业素养,在研讨中明确工作思路,在分享中展示育人分采”为抓手,持续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经过两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3个一”(即劳动教育课+劳动教育主题实践系列活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共建新模式,彰显出“五育”并举新内涵,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乌鲁木齐县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农村实际,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采用本土化的方式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课程。他们认真梳理周边实践基地,依托本地自然景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种植(养殖)基地、科技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企业(合作社)、博物馆等资源,提前向学生发布任务,做好劳动主题、内容、实践、汇报的计划安排,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保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加强思政课和学科德育建设,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乌鲁木齐县各学校不断拓宽劳动场域,借助周边的天文台、气象站、、鱼菜共生基地、多肉基地、刺绣合作社、异化温室等,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探究、服务、制作、采摘、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认识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了解农村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影响,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感受,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增进热爱农村,热爱家乡之情,浸染乡土文化,接受乡土教育。

  成效二: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劳动特色品牌校。

       各实验校自主发力,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特色整合,挖掘具有实践性、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内容,积极探索各具一格的特色劳动教育。

  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立足学科劳动教育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打造校内与校外有机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校内围绕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自治区大中小学劳动清单开设每周一节劳育课、围绕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植入劳动教育;在校外开展校外“四季农耕”研学课程,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学校劳动教育,实现于漪所说:“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他们创造色彩斑斓的童年,为走好有意义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一中学围绕“做雅健教师,育雅健学生”的办学目标。将“雅言雅行,健体健心”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为了将“雅健”劳动之路走深走实,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团队“煞费苦心”,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建议,充分利用校内学习、生活有关场所,按照劳动类型、任务群努力开发了“五园”劳动场域,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的花园、果园、菜园、书苑、乐园,让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劳动天地,让劳动教育在校园内真实发生。

  成效三:各实验校通过自身努力和地区协调,开发了劳动实践基地

  通过自治区教科院一系列的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各区县的劳动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区各校还建立了自己的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配齐配全了劳动工具。实践基地内根据不同季节种植应季农作物,学校将基地划分为多块试验田,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定期轮流对农田进行翻地松土,对农作物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灭虫,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健体魄,培养劳动担当和责任意识。学校依托实践基地,整合各学科资源,依循二十四节气引领学生开展种植养护活动,举办种植节、采摘节,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劳动中,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00:16
00:09

下面三张图为喀什地区伽师县一所寄宿制学校利用校内废弃铁床架搭建的育苗棚,棚内的菜苗长势喜人。

  成效四:培养了一批优秀县域教研员和“种子”教师。

  通过这种一体两翼三覆盖的整体部署安排,各实验区开始自主发力,实验区教研员开始登上讲台开展培训活动,结合自己区县的劳动实际情况,排兵布阵,找差距补短板,喀什市教研员还邀请对口支援的深圳市劳动教研员一行来喀指导劳动教育工作,对喀什市的劳动教育高度赞誉:喀什市是在中国大地办劳动教育。

01:10

  在1:10的听评课过程中,实验校教师劳动课堂越来越出彩,他们由开始的害怕上课不会上课,到后面主动约指导教师听评课,甚至开始参加地区的劳动现场课比赛,并取得可喜成绩,这一切大大激发了一线劳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他们在劳动课上带着学生躬身实践,创新劳动课的模式,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技能比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习得劳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00:32

  在自治区和实验区“两翼”推动下,部分实验县还成立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

02:42

  成效五:构建了家校社共育的劳动教育格局,形成了“行走在户外的课程思政”。

  以劳动场域来划分,劳动教育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因此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也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适度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更体现劳动教育的日常性、连续性和生活化。我区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育人的作用,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校园生活和家庭,为了让日常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鲜活课堂,各区根据年龄段向学生推送假期劳动清单和每周劳动清单,劳动清单内容包括生活自理以及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参照劳动清单,学生动手、动脑,进行生活实践,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同时,肩负起家庭劳动的责任,增进与家人的沟通,感受家人的付出,懂得感恩家人。

00:21

  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中,自治区教科院要引求各实验校要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开齐开足劳动课程,开展各类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在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在劳动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乡情乡貌、社会风俗、乡村历史、非遗文化,打造多样化、沉浸式、体验式的劳动课程,结合社会大课堂、学工学农基地,让学生体验其中相关的劳动实践过程,从中认识劳动的价值,以及个体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直接关系,合力推进劳动教育。

00:18
00:37

在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项目学习中,学生为家用电器绘制了使用说明书。

   社会是劳动教育重要的支持,调动社会力量,搭建劳动活动平台,接纳、安排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场所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更有利于学生劳动价值观升华。实验校利用地理优势,打造了“行走在户外的思政课程”之社会公益性劳动课程。社会公益劳动不仅能促使我们热爱集体,融入社会,更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各校通过劳动课的学习,劳动能力有所提升,劳动精神得以涵养,他们带着一身劳动小本领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出力流汗接受锻炼,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从文化知识到视野情怀,再到实践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实现劳动实践“育全人”的目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劳动感受到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的内涵。

  学生们在实践中读懂“粒粒皆辛苦”,在菜园中感受“万物知时,耕耘有序,收获满仓”。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知道了每一次个岗位的劳动者都是平凡而伟大的道理。

00:15
00:1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被赋予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使命,在普通话普及率提升、双语教学转型、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途径拓展等方面成效卓著。在奇台县一所哈萨克族学生占比较大的小学里,学生在公益性服务劳动《我为班级设计班徽》这节课中,学会了想象,学会了创造,学会了用丰富的中国话表达自己的中国心。

00:44
00:17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我区的劳动教育之路还任重道而远,未来我们将吸收先进理念,聚焦劳动综合育人价值,秉承“知行合一”的观念,以实验区为辐射点,引领全区各地州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最大化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阅读 24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