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紧邻闽江北岸,总用地面积为476亩,文物保护单位、登记文物点、传统风貌建筑荟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曾是福州“闽商精神”的重要发祥地,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美称。经过修复和改造,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成为福州旅游的新名片,还是夜游经济的新地标。
处于福州城市中轴线上的上下杭,不仅是闽商的发祥地之一,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早期福州与世界的贸易接轨以及八闽早期的贸易繁荣,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美称。
久经岁月的沉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展现着福州的历史与根脉。将传承与创新倾注其中,古厝换新颜,上下杭重现百年商埠繁华之景!
闽商在上下杭的发展,台江古称“南台”,面江而立,自古便成为闽省各地商品运入省垣的集散中心。闽江由于长期的泥沙积淀,形成了两道“沙痕”,成为浩瀚闽江停泊船只和起卸货物的水运埠岸,称“上航”和“下航”。
“杭”从“航”音衍化,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逐渐形成“陆洲”后,再演变为繁荣的商贸街区,改称“上杭”和“下杭”。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上下杭商业繁荣,商帮云集、会馆林立,最鼎盛时期曾有过14所会馆。古田会馆、永德会馆、建宁会馆、南郡会馆、闽清会馆等各地商帮筹建的会馆或以中式的雕梁画栋见长,或以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为美,见证了早期福州与世界的贸易接轨,见证了八闽早期的贸易繁荣。
上下杭的硋埕里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永德会馆,永德是永春、德化的简称。陶瓷是这两县的特产,自古就是福建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可以利用三捷河通往闽江的水路,把德化的瓷器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经济上的往来合作让两县商人亲如一家。更不用说清朝中期,德化县归永春州管辖,本就是一家人。同时,永德会馆也是迄今保留比较完整的一个古建筑。
永德会馆内集中展示了永春和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永春非遗展示区,有国家级纸织画、白鹤拳,还有永春香制作技艺、永春名特产小吃等。
(永春纸织)
(永春香)
在德化非遗展示区,有纸狮、刻纸等非遗项目介绍。
(德化白瓷)
福州永德会馆见证了“无永不开市”的辉煌。在清代前中期,大量永春人在福建省内各地经商,足迹所至,渐成集镇,遂有“无永不开市”之誉,是闽商积极开拓的精神见证。
古田会馆与闽商也有很密切的联系。
古田会馆位于白马路和同德路交界处,古田会馆是福州保存最为完整的会馆之一。
由于古田会馆馆庙合一,会馆内的大殿格外气派。修复后的会馆,“霸气”尽露——在北侧神台上方挂有一幅数十米长的朱红漆画,上绘有“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上下杭盛景。
会馆的戏台正对着大殿正厅,如今戏台已成为群众欣赏闽剧、评话的好去处。戏台上方藻井檐部的如意斗拱、木卷棚、木雀替、挂落式大式浮雕花板等木构件保留较完好,且大多还有鎏金,异常精美,值得细细品看。
彼时各地同乡商会为了彰显自身雄厚的实力,多会斥重金打造会馆,其中室内装饰艺术则是最易被直观感受到的部分。古田会馆建造共耗银近两万两,其中室内装饰部分占总造价的近一半,髹漆与贴金的合计费用就占到总造价的八分之一,可见当时古田商帮的物阜银丰和对会馆建造的重视程度。
《收入碑》列明了从光绪二十四年至民国三年间谷黄米帮、红粬帮、茶帮、焯帮和都县米帮等五大商帮的捐银情况,其中谷黄米帮捐资近万两,占总收入的半数,红粬帮捐资五千余两,次之。从中也可以推测出当时古田商帮各行业在清末民初的经营态势。
谷黄米帮在会馆建设中始终居主导地位,显示出较为丰厚的财力,这与当时福州城“产米极少,向资溪海转运”的粮食背景密切相关。
如今的古田会馆
融合了会馆文化、家规家训、
闽都文化等元素
成为了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清风书场”和“道德讲坛”
悠悠古厝
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这不仅是历史建筑昔日辉煌的延续
更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坐标
上下杭承载着福州商帮文化,它的荣耀已成过往,但它的情怀仍在,榕城故事在这里继续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