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峰禅寺位于广东省汕尾陆丰市潭西镇北面法岫山麓红面城仔山(承载山)中。原名“灯光寺”,当地人习惯叫“城仔庵佛祖”、“西天佛祖”。清峰禅寺坐北向南,三面环山,背靠尖山海拨高四百多米,面朝篮投围水库,左有五岳山,右有马鞍山。林木茂盛,奇石耸立,异姿百态,岩洞石室,泉水长流不息,云雨交织,银桥亭阁,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法留停云”是陆丰古八景之一,是粤东地区较早的佛教古刹,现为汕尾市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清峰禅寺现任住持释如胜、监寺释超为,常住僧众二十余名,佛教信众上千人。秉承禅宗文化的优良传统,坚持护国爱教、正信正行、格守仪轨、造福社会、利益众生的办教理念,安僧办道、如理如法开展各种佛事活动、教育活动。三十多年来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捐物献资、慰问疾苦回报社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多次被汕尾市、陆丰市宗教工作部门和佛教协会评为“先进宗教活动场所”、“佛教文明寺院”。
清峰寺为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和尚创建於唐贞元初年(约786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大颠(731一824年),俗姓陈,名宝通,颖川人,早年拜师惠照禅师,再从师於石头希迁禅师,入罗浮瀑布岩习大无畏法,後游南狱途经法岫山麓,遂在此建石室习禅,开演佛法。相传大颠和尚建寺後,是夜远处望见山地有灯火,故而又名“灯光寺”。数年後,大颠离寺东游,路经惠来县境内的溪西虎头岩,搭草舍居之。唐贞元七年(791年)往游潮州府潮阳县和平镇幽岭,在此建灵山寺。法岫山也因大颠和尚传法之缘故,後人呼为“法留山”,并流传至今。清峰寺在兴盛时期僧徒百馀人唐、宋、明、清以来衣钵代代相传。历任住持有大头、清隐、淑引、致忠和秋曾等。
清峰寺年代久远,古物失散严重,有诗云:“名僧当日旧居游,欲觅大颠遗址处。僧去长存此法留,落花流水两悠悠。”现仅存唐、宋、明和清等历代古陶瓷碎块一大批,方石柱十二根,石门斗六副,石香炉一只,石狮一对,木制佛像两尊,古井一口。此外,有石室两穴,古木棉树一株,千年油柑树三株等。
【千年古井】
千年古井位于祖堂殿内,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古井为大颠和尚创寺时携带僧人开 掘,无论夏冬春秋或旱涝之年,从不干涸,清澈如镜。水质奇特,入口清凉甘甜,用 该井水煮开泡出的茶,色亮味香,令人叫 绝。该井水世代为寺院僧人饮用,据说饮用该水僧人长寿者居多,人人身强体壮, 容光焕发,很少有患病者。
【千年油柑树】
《佛缘柚(油)柑》碑文:此柚(油)柑树 系开山祖师——大颠和尚于唐初贞元七年前 所植。现主干围长约六十公分,高数丈。看 虽寻常,但千把年来,历尽风雨旱寒,依然 伴清峰随佛祖,饱含无限生机,笑迎男信女。夏天到来,还披绿挂果,把其特有的甘甜献给人间。
【放生池】
放生池位于山腰,是山上泉水的汇集处,山上泉水长年川流不息,池中山水常年盈满、鱼龟游耍。池上有拱桥一座连接守水伯公亭。
自1986年起,清峰禅寺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支持下,着手修复工作,1992年政府工作部门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经几次修葺,现已经修复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老古佛殿、老殿、地藏殿、祖师殿、斋堂、钟楼、鼓楼、等建筑,并配有寮房多间。
人天路上,积福为先;功德林中,布施为先。草木砖瓦,楼宇殿堂,无一不凝聚着社会各界善信的关爱,彰显着每一位功德主的慈善与爱心,在十方檀越信众的慷慨捐助,各界人士的护持之下,在建的观音殿、藏经阁,目前主体已封顶,内部装修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殿内的万尊观音菩萨圣像也在持续认捐 中。
据《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云:印造佛像的功德利益非常之大,不仅现世可以灭除无量罪过,遣除违缘,还可增和福报,利益家庭,种下善根,终成佛果,共有十大利益:
一、从前罪过,轻者消灭,重者转轻;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灾难,悉皆不受;
三、宿世冤亲,得以解脱,免受报复之苦;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五、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吉祥顺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丰衣足食,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常为大众爱戴,恭敬礼拜;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享,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千处祈求千处应,千年古刹焕新光”,让我们携同海内外各界热心人士,十方护法善信、社会贤达的发心护持下共襄盛举,同发慈悲喜舍之心,广种福田,共结善缘,同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