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实施学校德育活动序列化计划,创建良好的校园书香文化,营造快乐、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决定举办校园读书节活动,将四月份定为“读书节活动月”,期望形成辐射作用,最终引导师生确立终生读书的理念。都说,要让孩子爱上读书,父母就要自己先读书;要想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就要让自己的爱变得有意义,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需要阅读。特开展“日读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家长读书活动,一是为孩子树立榜样,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二是让我们紧跟孩子的步伐,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做智慧型父母。
活动结束后,收到一些家长阅读之后的感悟,特整理后分享给所有家长。
撷书香 共成长
----读《自驱型成长》有感
七(5)班 陶澈家长
曾经我以为,我的孩子嘛肯定是“听话,守规矩”很好掌控的。回首以往的时光仿佛也的确如此。可自从孩子步入中学以来,他的一言一行都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甚至有的时候我对他会产生手足无措之感。可直到有一次我偶然的翻开了这本《自驱型成长》让我对我的无力感有了很好的解答。
这本书主要就是写的如何让一个包办型父母过渡为放手型父母所要注意的事项。和众多的家长一样,我十分爱我的孩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我看来,只有让孩子越来越优秀是我责无旁贷的事,所以有的时候,我比孩子还用功,一方面我想给孩子做个榜样,另一方面呢我想着管着成绩总差不到哪里去。可是我现在慢慢发现他现在并没有慢慢变强,相反情况每况愈下,你推一推他动一动,你不推就不动。为此我感到无力和挫败感。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我的方法错了,如果在孩子取得成功过程中所花费的能量里,有95%来自家长,那剩给孩子的只有5%的努力空间了。这时你看到你付出这么多,孩子并没有达到你理想中的状态,你就会感到沮丧,于是增加了更多的“筹码”,甚至进一步占据了98%的能量,把一切牢牢控制在手中。那么你的孩子对此所能做出的反应也就只能再退一步,只能是2%的努力了。所以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放手,适得其反的推动力所带来的影响远大于原来的初衷。学习最好的状态是“双向奔赴”而不是“一厢情愿”。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不缺席,在孩子背后默默引导,退让一步,让他的学业自己作主。这个过程十分难熬,有时看得我急的,但我告诉我自己忍住。等熬过这段时期,他会慢慢适应的,等他对学习生活不排斥了,自然会迎头赶上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事听你的”既然选择了放手,下一步就是让他独立起来了。在这程中我发现他有时候并不能把事情做得有多完美,有是还可以说是相当“离谱”,我试着学着书中所说,安慰自己,当他尝试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向成功迈出了关键一步了,现在所缺的就是经验而已。千万不能冷眼旁观和说风凉话,要默默的鼓励和支持,拍拍他,对他说你以后能做得更好!
除了以上两点,书中提到的有关“焦虑”也让我深有感触。每当看到他的分数高高低低起起落落,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或多或少有这种情绪。特别是当这种情况发生在我放手后,就特别敏感。在书中是这样提到的: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焦虑,那么请务必谨慎起来,因为你的焦虑会逐渐让你心浮气躁从而间接影响到孩子,等孩子也焦虑起来时,你会更放不下,到时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叛逆,继而会让你的焦虑升级,最终导致你又有了更强的控制欲。。。。。。孩子的 叛逆也会随之攀升,这无形中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想想也是,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高低,没必要拿高标准扣孩子头上。就像他们从没嫌弃过家长赚钱能力的大小一样!
“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这是这书提到的重要部分。想像一下:如果家是一个平静的空间,没有过多的争执和压力,它就能成为能让你和孩子休憩疗愈的地方。每天放学时他们想到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恢复元气,他们就有能力回归现实世界,更好地去应付充满挑战的学习压力。瞬间感觉能量满格。是的,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
“学会欣赏孩子加适当的鼓励”这是这书的收尾部分提到的。只有让孩子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能影响世界的重要东西。他们的内心的“小马达”才能真正启动。想想是很难的,但有了以上的铺垫和引领好像也是水到渠成的感觉。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身上闪现的是那种自信的光芒。目前我的孩子还没到那程度,好像目标还有一点远,但不管如何我和我的孩子已经向好的方向迈进了,这何尝不是一次共成长的经历呢?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见解,育儿的路是漫长而艰难的,真心希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能多一点共识,多一点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赢!
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父母
七(4)班 任昊宇家长
最近读了一本学校老师推荐的书--《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父母》,受益良多,在此浅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停止命令和威胁孩子
“关掉电视,再不关,以后就再也不要看了!”
“你再不听话,周末的外出活动取消!”
“再不写作业,就不要写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习惯用这种命令式的语气管教孩子,但实际效果总是收效甚微。我以前也经常这样跟孩子说话,后来发现,每次同样的错误,在我发火甚至威胁的语气说过后,下次孩子仍旧会犯。冷静分析原因发现,是因为我们每次用来威胁孩子的话,大部分实际中是做不到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大人只是说说而已,就不再当回事。
这种貌似强势的语言,也许可以解决当时当下的问题,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书中告诉我们,不妨学会换种方式表达,也许更有效果。比如当孩子正在看电视,我们可以提前约定,看到几点钟就关掉,孩子如果做到了,我们一定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表扬他具备自律的品质。我们说不应该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但是好的标签,有时是可以贴的,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当我们希望孩子具备某种优秀的品质,就需要努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书中开玩笑说,有时甚至需要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当我们不断表扬孩子具备某种优秀的品质时,他们会努力证明自己就是具备这种品质的人,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真的成为了我们赞扬的这样的人,这也是心理学上的“镜中我效应”。
二、学会倾听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给我印象很深刻,作为老师的作者,只是通过一次耐心地倾听,并没有多说什么道理,结果帮助一个孩子走出了困境。作者总结的一段话很值得思考和学习:倾听能给人带来支持、慰藉和疗愈的强大力量--只需耐心、用心地去倾听,去陪伴。尝试用眼睛、耳朵和感觉去倾听,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尝试去理解,在面部表情、声音或肢体语言地背后隐藏着什么,是悲伤、愤怒,还是委屈。当孩子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了委屈,我们很少能耐心听孩子讲完,最习惯先去告诉孩子所谓的道理,有时告诉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想开点就好了。我们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尽快走出悲伤的情绪,但是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在孩子未成熟的世界里,也许就是很严重的事。孩子可能此时更需要的,只是被理解。如果家长能够耐心的听完孩子的感受,再联系自己小时候,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经历。不妨给孩子讲讲自己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当孩子发现原来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委屈,他们感受到了被理解,可能并不需要怎么安慰,很快就释然了。
当我们抱着一颗同理心去倾听,孩子内心就会感受到慰藉,孩子才会通过这件小事,获得面对眼前困境的力量,内心逐渐变得强大。
三、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发脾气是本能,懂得控制脾气才是本事。成年人最大的修养就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相信我们大部分家长在面对不听自己话的孩子,都有情绪崩溃的时刻,最想做的事,就是冲孩子大吼大叫一番,有的情绪激动的家长甚至会对孩子动手。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家长的情绪,很多时候不仅是孩子的行为导致,大部分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大部分家长都会说“我是不得已才发火的,因为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其实并不是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更好的方法。当我们为教育孩子感到焦虑时,那一定是我们还没找到正确的方法。每个人的方法不同,当我们实在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先按下暂停键,哪怕先回房间冷静一下,让孩子也先反省和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很多时候,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父母能给与哪怕几分钟的时间,他们也许已经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四、 通过身教和榜样作用传递价值观
关于家庭教育,我认为最能说服自己的一个道理就是: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发现身边一个现象,越是自己小时候成绩一般,学习上没有取得太大成就的家长,“鸡娃”的心就越强烈。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不说,孩子成绩稍微不稳定,家长就变得及其焦虑,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不仅不喜欢学习,也越来越叛逆,家长更是身心疲惫。
我个人的感受是,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足够努力的人,除了通过方法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外,更需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代际传递”,代际传递也有正面的。我自己就有这种亲身感受:有时孩子遇到困难向我求助,我会耐心地给他讲解,讲解时,我突然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受。因为这个声音,这个语气,正是自己小时候,我自己的母亲,这样耐心地教我做事:比如如何切菜,甚至如何给针线打结这种小事。
请相信,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他们就将会如何对待他们身边的人,如何对待他们自己以后的家庭和孩子。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先努力把自己活成这样的人。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经营好,相信世界也会变的更加美好。
至于孩子,相信只要我们给与充分的信任,努力去爱,静待花开。
0.5米的成长
——读《园丁与木匠》有感
八(8)班 张璇家长
初秋的清晨,漫步于护城河边。路边的栅栏上,爬满了郁郁葱葱的藤蔓,茂密的绿叶之间,点缀着一朵朵牵牛花,幽蓝幽蓝的,甚是可爱。藤蔓之间已经结满了黑色的种子,于是顺手摘下几颗,装在口袋里。
来年的春天,早早的把种子埋在了阳光房的种植箱里,种植箱上还特意放了一个n形的花架。接下来的日子,小花房就成了我们一家三口最爱驻足的地方,期盼着牵牛花爬满花架的样子。
不经意间,种子破土而出了,顶着两片肥嘟嘟、厚厚的子叶。但是很快,我们就有了新的牵挂:在花架的底部,其实阳光是照射不到的。可爱的小嫩芽,在子叶的营养成份耗尽之前,必须努力的长出根系和真正属于自己的藤蔓、枝叶,才能够爬上花架,来接受阳光的沐浴。
“璇,来看我们的牵牛花。”我叫来女儿和我一起观察幼苗:“这应该是它生长的过程中最辛苦的一段时间吧”
“是啊,只差半米,牵牛花,加油啊,再长高一点,你就能看到阳光啦!”女儿说道。
一霎那间,心中有所感触。一颗种子的萌芽、生长和孩子的学习、成长何其的相似。
教育家、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说:“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当我们照顾花园时,我们为植物创造了一个受保护的培育空间。小小的牵牛花,我们为它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肥料,但最初的半米还是充满了挑战,没有人可以代替。
“作为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相反,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但园艺是危险的,甚至经常令人心碎。每个园丁都体验过最有希望长好的幼苗意外枯萎的痛苦。就算土壤足够的肥沃,我们的牵牛花幼苗,也不是每一棵都能坚强的爬上花架。
在这个分数还在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我们不得不为了孩子的学习而感到焦虑。作者在书中也讲述了相似的经历:我自己就是焦虑的中产阶级父母中的一员,我最小的儿子在8岁时,我还在每天送他上学,是不是过度保护了?我是应该逼小儿子关掉电脑去读书,还是应该让他学习编程?我怎么才能确保我“聪明”的二儿子既有很多时间自由玩耍,又能完成作业,同时还可以参加高等数学班和芭蕾课?最难的是,当我的小儿子完成高中学业时,我离婚了。我是应该早些离呢,晚些离呢,还是根本不离?
如何破解困惑,作者写道:为人父母,本质是爱。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那么如何去爱?旅程中的给养又是什么?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又到初秋,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书房中传来妻子和女儿阵阵交谈声,原来她们俩正在探讨一道数学难题。“耶!终于做出来喽!”随着一声欢呼,女儿兴奋的冲着我说:“爸爸,数学可有意思了,你知道吗,解出一道难题太有成就感啦!老师说我们女生理科不如男生,我偏不信,我将来偏要学理科!”很喜欢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到中年,中学的很多知识都还给了老师,但跟孩子一起重温一次,让彼此都有了新的收获和快乐。
窗外,阳光房中的n形花架上,爬满了藤蔓,小小的幼苗已经完成那最初的0.5米的成长,根茎茁壮。一朵朵牵牛花,幽蓝幽蓝的,甚是可爱。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后感
八(3)班 秦晨皓家长
在孩子小升初的时候,我提早拜读了晓丹老师撰写的《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主要论述了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问题,结合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对青春期孩子的常见行为进行了分析阐述,旨在帮助家长剖析问题的本质,查找问题的根源,总结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为家长提供一本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家教经典图书。
晓丹老师在书中这样写到:“谁的青春不叛逆,较劲你就输了。”所以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有冲动、叛逆、任性、脾气大、厌学、贪玩......都是正常的,我们家长应该理性对待,找到叛逆的“根”,拆掉隔阂的“墙”,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陪孩子走过“危险”的青春期。
讲到青春期的叛逆,我的感触很深,因为我青春期的时候是很叛逆的,当时就想着要快快长大,远离父母,很烦家长的唠叨,家长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时常觉得家长不懂我们,不理解我们。而导致我青春期叛逆的“根”是父母从来没有站在我的立场去感受过,不管我对与错,先打一顿再说。
所以现在当面对自己的孩子犯错的时候,我时常会换位思考,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孩子犯错时候的心理,没有不犯错的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我们成人,何况他还只是个孩子,我们应该容忍孩子犯错,及时引导孩子,孩子知错就改就行。
记得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在班里犯了个错,然后感觉到挺惭愧,怕见到老师,害怕到学校以后,同学们投来异样的眼神,当孩子和我说“妈妈,我能不去学校吗?因为我昨天犯了个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们看不起自己。”我了解情况以后,意识到孩子确实做错了,但我没有选择打骂孩子的方式,而是对孩子说“这件事你确实做错了,但没关系,妈妈已经感觉到你知错了,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怕犯错,怕的是知错不改,只要你主动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依然是好孩子,老师和同学们还是会喜欢你的。妈妈相信你以后能做的更好。”自此以后,孩子更加的自信了。反之,假如我当时一味的谴责打骂,也许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障碍。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像晓丹老师在书中所说“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冷静处之,合理有效运用方法,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并获得成功。”
晓丹老师还在书中提到“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不喜欢家长包办一切,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因此家长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记得初二上学期刚接触物理学科,孩子物理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以上,我看着很着急,感觉不能让物理学科拉了总分,就想帮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哭着和我说“我不要上补习班,妈妈,你相信我,我会靠自己把成绩提上去的。”我看着孩子,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选择相信孩子,并说了一些鼓励孩子的话,果不其然,孩子真的靠自己把物理学科成绩提了上去。
青春是一个美好的词语,青春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时期,但青春也包含了很多烦恼的问题。所以书中有提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像朋友那样交谈。所以当周末和节假日,只要我有时间,会带孩子去外面吃一顿美食,就我们俩,在轻松的环境下,孩子能更好地与你交心,聊一聊最近的学习状况,分享一些最近的趣事。
所以晓丹老师的这本书很值得拜读,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掌握走进孩子心灵,陪伴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门槛,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只有找到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走过青春期。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
八(1)班 邵琳薇家长
为人父母以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我们这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小时,我们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孩子大时,我们希望孩子学习优异。因此就想尽各种办法来监督着孩子,然而往往事倍功半。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这本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给父母的建议》里有一句话:“父母,教师的真正智慧,在于善于引导孩子追求真正的幸福。”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引导孩子中应该注意的重点。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的生命,让孩子懂得劳动和感恩是我们对很多人应尽的义务。其次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人世间的各种情感与感受。而并不是一味的给孩子快乐和尽情的享受。这样孩子才能体会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不易,孩子才能有笑对坎坷人生的勇气和信念。
在书中“清晨的玫瑰”这个故事给我的印家最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榜样力量是非常关键的。而在“清晨的玫瑰”这个故事中父亲每天早晨,都会早起给妻子摘一朵玫瑰。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孩子们也会随着父亲早起,给母亲摘玫瑰。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不但传递了他对妻子,对家人的爱,同时也传递给孩子们一种为家人付出的责任感。另外,父亲的榜样力量还在向孩子们传递有一种劳动的幸福。这就是父亲传递给孩子们的特殊的精神力量。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言传与身教更是密不可分的。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如果孩子生活在父母彼此相爱、真诚、尊重的家庭里,孩子们的心境是平和的,心境是健康的,并能听从教导的,他们就会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榜样,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性格,豁达开朗的胸怀!
养育孩子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而家庭教育创造的幸福就像太阳的光热使玫瑰盛开一样,为孩子的心灵沁润花香,使他们茁壮成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反省,不断调整自身,使他逐渐成长成一棵完整的生命之树。
读《园丁与木匠》有感
八(3)班 徐梦菡家长
作为一位家长,我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因此我阅读了《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并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本书通过一个关于园丁和木匠的比喻,探讨了两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区别。木匠是一位善于制造工具和家具的手艺人,他们需要设计、测量和建造,最终得到一个完美的产品。而园丁则需要关注植物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耐心地照顾、滋养和引导植物。这两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
在教育方面,木匠式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结果和成果,而园丁式的教育方式则强调的是过程和成长。园丁式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孩子的发展,而不是孩子是否达到了某个目标或者标准。园丁教育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我探索的能力。他们提供孩子需要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学习。
相比之下,木匠教育更倾向于固定和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他们会将知识和技能分成小块来教授,然后在特定的时候测试孩子是否掌握了这些内容。木匠式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孩子的听从和遵守规则,而不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个比喻,强调了园丁式的教育方式更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信、创造力强、更加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类似于木匠式教育的案例。我的女儿在小学期间学习数学时,她的老师非常注重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每次考试之后,老师都会在班级公示榜上公布每个孩子的成绩,并且给出相应的排名。孩子们之间也会因此产生竞争和压力,有些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和失落。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只注重应试技巧和方法,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相反,我在我的女儿学习艺术方面遇到了一个更像园丁式教育的案例。她的美术老师非常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孩子们在画画时自由发挥,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规范。每次课程结束时,老师都会展示每个孩子的作品,并对每个孩子的作品给出认真的评价和建议。孩子们在这种自由和放松的氛围中,更能够尝试和探索,也更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我的角色中,我认为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更多地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能够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而是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去照顾和引导。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自己去尝试和实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作为家长,我们也需要为孩子设置一些基本的规则和限制,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不要把规则和限制设置得太死,不要过于限制孩子的自由和创造力。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和探索,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此外,我也意识到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孩子需要感受到我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更加自信、独立和自我管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教育中来。
总之,《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对于家长来说是一本非常有启示性和有价值的读物。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之间的区别,更好地认识到园丁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孩子的发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成为一个更加独立、自信和有想象力的人。
《陪孩子度过青春期》读后感
七(14)班 陈嘉雯家长
我是实验初中七(14)班的陈嘉雯的家长,这个月是学校举办读书月活动,班主任周老师转发学校推荐家长阅读的几本书,其中我选择了这本《陪孩子度过青春期》书,因为从这本书的名字看很适合现在的我看。
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从来没有让我操心过,而且每年都评为三学好生。进入初中后,孩子突然变的和小学阶段不一样了,学习成绩上不去,自己也不自信了,而且脾气也比原来大了,作为家长的我心里很着急,但也不知所措。看到这本书,我感觉我看到了希望,我想了解青春期的女儿的各方面的变化和成绩上不去的原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一些重要知识,以及如何用温和、亲切的态度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并和孩子讲述关于青春期的一些重要知识及如何关心、照顾、保护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去更好地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优良品格等方法与技巧;同时还解决了父母对孩子难以启齿的性教育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再为自己那个处于青春期“目无王法”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了;知道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科学合理地指导孩子的青春期教育,从而把青春期的孩子的“危险期”变成“机遇期”。
正如这本书里作者写的,孩子在不断的成长,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和平共处,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和孩子一起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