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足迹,传承爱国精神】——记红星路小学六(2)班走进直隶总督署研学活动

红星闪闪
创建于2023-05-03
阅读 21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红星路小学六(2)班全体学生4月28日下午走进直隶总督署进行研学活动。

        本次研学活动共有两个版块——志愿者讲解三位科学家的事迹及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游园。

  首先,华北电力大学的志愿者为同学们讲解三位科学家的事迹。他们分别是钱学森、于敏、黄旭华。

  第一位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他被称为导弹之父。他从美国冲破重重阻力回国的事迹,至今成为佳话。

  第二位科学家于敏,他从未喝过“洋墨水”,和邓稼先、程开甲等人一起隐姓埋名三十余年,研发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第三位科学家黄旭华,他是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他说:对国家尽忠是我对父母最大的孝。

  同学们坐姿端正,认真听讲,记录下三位科学家的事迹。

  志愿者讲解完毕,同学们被科学家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打动,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心中的科学家表达敬意和热爱。

  研学活动的第二个模块是游园。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301号,占地30000平方米,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屹立的这座古建筑,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悠悠岁月。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兴替发展至清朝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有着“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同学们在直隶总督署的平面图前概览直隶总督署。

  同学们了解甬道正中矗立着的一座四柱三间的牌坊--“公生明”牌坊,因牌坊的南面刻有“公生明”三字而得名。公生明”牌坊背面,也就是正对着大堂的一面,写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警示为官者要清廉公正。

  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

  同学们了解御题棉花图的由来,这是清乾隆直隶总督方观承曾命人编绘的一套反映棉花栽培和纺织的图谱。

  游园结束,同学们在直隶总督署门前合影留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保定乃至河北历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游园活动,激发了同学们了解历史和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位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激发出孩子埋在心里的科学种子。他们的爱国行动唤起了同学们极大的爱国热情。

         

        

阅读 21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