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永续文明薪火——易三实验小学101班博物馆研学之旅

刘玲玲
创建于2022-10-30
阅读 18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让我们知晓未知的世界;旅行,可以让我们感受未曾经历的事物。易三实验小学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于10月30日来到了蓬莱区登州博物馆参观学习,感受一座城的历史沧桑。

         登州博物馆研学目的:重温登州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蓬莱登州博物馆位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蓬莱阁西侧。它的建立,使库房中珍藏的文物与世人见面,向我们展示了文物工作的价值,弘扬了古登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传统,成为了一处开展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借鉴之地。

      登州博物馆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由序厅、古城遗韵厅、千年古港厅、海防重镇厅、文物厅、名人故里厅六个厅组成。馆内陈列文物307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45件,其余不定级文物246件。它通过文物、模型、照片、版图的陈列,全面、客观的展示了蓬莱地方史、蓬莱水下与陆上历史文物、蓬莱水城发展史及蓬莱历史名人与革命传统史。它的内容、形式的设置,打破了传统的按历史顺序陈列的模式,重点突出、立题新颖,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博物馆内安全消防设施齐全,采光、供暖、制冷、通风、通讯及残疾人通道等设施完备。

00:08

  进了大门,导游阿姨便带领着同学们来到了蓬莱古城和蓬莱水城的沙盘前,看着登州广阔的领域,同学们的心中都有些小小的激动。孩子们满怀期待的在导游阿姨的讲解中开启博物馆研学之旅。

  蓬莱水城自古就是天然良港,公元707年登州治所迁到蓬莱,遂称登州港。这不仅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防御外患入侵的战略要地。正所谓“东西往来蓬瀛扶桑新罗丝绸路,南北驰骋八闽两粤津关关务繁”。

第一展厅序厅

第二展厅古城遗韵厅

  蓬莱古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为黄县东南之莱子国辖地,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往蓬莱,升蓬莱镇为蓬莱县。以后几个朝代,虽隶属有所变更,但县治未变,直到1992年改蓬莱县为蓬莱市。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对登州府所辖区的范围有详细的记载,蓬莱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北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登州港就在沟通南北平原以及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传,秦朝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种子及百工的远航船队,就是从古登州港出发到日本的。徐福的东渡,开了远洋航行的先河,并为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展厅 千年古港厅

  旧府治的城池在画河以西。画河是府城的护城河,明洪武年间,指挥谢观、戚斌,永乐年间指挥王宏相继修筑,城区向东拓展,成为后来的蓬莱城。登州古城周长十一华里,呈方形,面积八平方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两丈,外层砖石,内层泥土,城门四座,东门宜春门,南门朝天门,西门迎恩门,北门镇海门。城门楼皆为三层檐,俗称“三滴水”。

  蓬莱水城自古就是天然良港,公元707年登州治所迁到蓬莱,遂称登州港。这不仅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防御外患入侵的战略要地。正所谓“东西往来蓬瀛扶桑新罗丝绸路,南北驰骋八闽两粤津关关务繁”。

00:51

第四展厅海防重镇厅

  登州港自古就是“外捍朝辽”、“内障中原”的军事要塞。登州港作为军事港口,是从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征伐高丽时开始的。三国时期魏帝曹睿派司马懿征伐辽隧(今辽宁兴城)由此出发。隋唐时期先后进征高丽达十六次,运兵运粮多由登州港出发。到北宋,为防御北方契丹的入侵,宋王朝接受登州郡守郭志高建议,以丹崖山东部丘陵地为依托,沿小海向东筑堤建起刀鱼寨,置刀鱼巡检,派兵驻守。元代在此设立元帅府,明代倭寇在中国沿海屡屡骚扰,洪武年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称备倭城,并在城墙上增筑三处敌台。清代登州设水师营,战船三十多艘,巡防东至荣成成山头,西至武定营大沽河的1700里辽阔的海域,全省27营统归其节制。为适应海防需要,明清时期还在登州府城和水城内设置了许多军事指挥机构,文武衙署星罗棋布,俗有七十二衙门之说。图中所示的有总镇署、游击署。另外,还有左营守备署,右营守备署,城汛千总署,水师前营游击署,水师后营游击署,水营守备署等。水城仅有两座城门,南为振扬门,供车马人之行,北门为水门,供船舰出入,俗称关门口,城内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内有小海,面积7万平方米,可停泊船舰,操练水兵,水城主要防御设施有城墙、护城河、敌台、炮台、水门、平浪台等。

  这门铜炮是国家一级文物,在1984年清淤时发现的,整门炮是由炮口、炮身、药室、底座四部分组成,因炮口呈碗口状,所以又称碗口炮,另外炮身上刻有铭文。西边一门是莱州卫莱字七号大炮筒,重120斤,洪武八年二月日宝源局造。

  古代的钱币,也是将士们的军饷,同学们都好奇的围上去,问导游阿姨都是什么钱币。

00:53
00:51

第五展厅文物精华厅

  汉代石磨:(前206-公元220)出土于淳于。这是一副完整的汉代石磨。这副汉磨与近现代石磨相比,有不同之处,第一做工细腻,第二结构新颖合理,如上端的圆周状鼻形进粮孔,人为制造了台状盛粮槽,以防止石磨转动时粮食外溢。台面有三处拴绳孔,这种工艺将绳子拴住,即可用木棍推磨,不同于近现代在两侧凿孔,钉木桩拴绳推磨的笨重方法。

  中间这尊汉白玉观音石雕,是民国时期天津石雕厂雕刻,征集于蓬莱市花市弄张家后裔。这尊石雕造型优美,布局合理,工艺细腻,栩栩如生。

00:33

  登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千佛缸,它是佛教“毗卢遮那佛”造像的一个莲花台底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千佛绕毗卢”的残存构件。质地以青铜原料为主,通体高99厘米,重约20公斤,外部镶嵌千尊造像,造像上下排列,每行50个,上下共20行,行行交错,平行排列,同学们都好奇的去触摸这个宝贝。

第六展厅名人故里厅

  登州古城出过很多名人,比如民族英雄戚继光、礼部尚书陈鼎、沙澄、刑部尚书陈其学、著名将领宋庆、孚威上将军吴佩孚等。走进最后一个展厅,一个人物雕像便映入眼帘,他就是伟大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听着导游阿姨的解释,看着他的战袍,仿佛同学们眼前又浮现出了那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影。“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他自己对他一生的描写。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00:19

  郑梦周(1337年-1392年),草名梦兰,9岁改名梦龙,字达可,号圃隐,谥号文史,朝鲜高丽王朝末期时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朝鲜理学之祖。庆尚北道永川人。梦周祖上皆是武官,幼年发奋学文,自学成才,高丽恭愍王王祺九年(1360年)中举,十六年(1367年)受李穑赏识,出任学官,负责讲解朱子集注。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守孝三年,回朝后任大司成,负责同中国明朝重建朝贡关系。


  石婆婆:石婆婆名芮娘,明洪武年间陈其学的先祖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环(也是乳娘),她善良聪慧,识大体,明大义,精通诗词歌赋,陈迪视她为亲生女儿。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夺取皇位,陈迪全家遇难,唯一个仅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被芮娘匿藏而得救。芮娘与陈珠母子相称,到处躲藏,后被朱棣皇帝怜而赦之,戍遣登州。芮娘勤于持家,严于教子,乐善好施,名重乡里。成化年间芮娘去世,登州受其恩惠的百姓,在其住处(今石岛村石婆婆弄)树黑色石雕像,以示崇敬之意。

00:15

  毛主席生前有句名言“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它科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登州博物馆的建立,无疑是借古鉴今的一大贡献。蓬莱儿女,正在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今天的历史,他们一定会用事实证明自己,既无愧于先人,也无愧于来者。恰值同学少年,我们当志存高远,阳光向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在今后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够热情参与其中,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



                        


                                                图文:刘玲玲

                                                编辑:刘玲玲

                                                 审核: 周进

阅读 18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