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庄,又名菊庄、让庄,位于宫前村东上首的上马石风景区内。此处溪流蜿蜒,层峦叠翠,风景清幽,景色宜人。鞠庄与吾族的渊源可谓深矣,吾族祖先赠侍郎府君行参二讳袭公(1374~1432),因此地民皆力本务农,朴茂俭啬而无他技习。喜其俗厚而近古,即其地为别业,艺园筑室,辟田浚池,课僮仆,耕稼为乐。岁以其入赡家众与宾客之奉,复囷其赢,为膝下数子的宦学之资。
棠公(1400~1460)于宣德庚戌科高中进士后,陪侍父亲袭公嬉游于田野间,袭公对棠公说:“我们的祖先从陇右迁徙到温州永嘉再到台州仙居,又从台州迁到栝州缙云。数百年来以清白家风相承,如果不是供职官府享有俸禄,皆以从事农业生产和读书求学为业,没有其它嗜好。你们能肆力于学而成为士大夫,皆是来自祖宗的恩泽。不要忘记祖先积累之勤、缔造之艰,要时常思念祖宗盛德,要勤俭方可世代传承祖业。”
袭公去世后,棠公在家服丧,带着二、三名少年在别业处讲学,并建起了有窗户的书屋,专心学习。棠公在书屋外种有数十棵菊花,既耕且读,暇时以赏菊为乐。后被朝廷起用为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侍郎,奉制巡抚岭南兼提督征蛮军务。晚年因不满朝政腐败,于景泰乙亥(公元1455年)告病归乡,回来后发现书屋外故菊犹在,于是揭其楣曰:“菊庄”,在此终老。
棠公认为菊是花中的幽静者,古人中以静暇为乐者,常以菊自比,但棠公并不赞同忘世以求自得其乐。棠公认为自己承先世之泽,在明圣君主的统治下,历职郎曹,分阃授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不足以酬谢明主之恩。只因自己近于衰晚之年,度已揣分,当与菊花一样静操晚节,在乡间歌颂太平盛世,这也是报答明主知遇之恩的一种方式。 “鞠”通“菊”,同时鞠字又有养育、抚育的含义。《诗经》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以菊之节操自励,不忘祖先创业之功、抚育之恩,棠公取鞠庄之名,其间包含之深意可谓大矣!
鞠庄在民国时已无昔日之貌,东、北两侧的山脚处(水渠边)皆为墓穴,其间散落生长着一人围粗的柞树,还有几棵樟树和松树。平缓的山坡上则是旱地,种植着番薯、玉米等农作物。文革时期,鞠庄又被村集体特产队用于种植枇杷、苹果、中药材。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又被个人承包用于水果种植。
1997年农历三月初二,第十六届《李氏宗谱》编修告竣后,主任唐周公提议将剩余资金用于在鞠庄旧址上建一座类似祠堂的建筑。一者是为纪念棠公、袭公等李氏祖先,二者是为后世《李氏宗谱》编修者提供一个聚会办公的场所,三者是将其打造为展示宗族文化的窗口。各村理事亦纷纷表示赞同。
在建好鞠庄墙基和一楼的建筑后,原留存的资金即已告罄,二楼和楼顶的建设资金由宫前村集体出资完成。2004年,鞠庄建成后,唐周公向各村负责人发出请帖,邀请于阳历4月20日至鞠庄举行庆祝仪式,参与者有五十余人。本届修谱,由宗族出资,在鞠庄建筑的东侧建起了气势恢宏的缙云东郭云塘李氏文化长廊,建鞠庄与长廊皆为光前裕后、垂范后昆之举。 棠公在《游独山记》一文中,写到他返回鞠庄的路上,“出溪口,诸弟宗举、宗坚、宗仪,少子僶、从子颢,俟于师公岩。余降舆,徐步而归,至鞠庄向夕矣!”宗举,即二房始祖讳樯公,宗坚即三房始祖讳桧公,宗仪即四房始祖讳棨公。这三位祖先与棠公的幼子僶公、侄子颢公皆已早早在师公岩处(位于鞠庄东约三百米)等待棠公归来。
棠公在《小桃源记》一文中,曾描写小桃源之美景。棠公年轻时与从兄槱隐(云塘长房派祖枢公)、筠谷(云塘二房派祖梯公)、钝斋(云塘三房派祖楹公)日陪杖履游其间。晚年返乡后,此时筠谷已去世,槱隐、钝斋二位兄长皆苍颜鹤发,聪明强健。每良辰霁景,必挽棠公出游,而游多在小桃源,徜徉泉石间,享天伦之乐。此二文中流露出的兄弟友爱无间的手足之情,晚辈对长辈尊重亲切的孺慕之情,至今读之犹让人为之感动。
棠公编修第一届《李氏宗谱》时,吾族人丁不过百余人,今已蕃衍至一万七千余人。然吾族雍睦友爱之情,依然如初,尊祖敬宗之风,依然如故。鞠庄作为吾族文化的象征,必将在李氏子孙的呵护下,世世代代永焕光彩。
撰稿人:李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