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防止性侵害等安全事件的发生,为孩子提供安全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特向您提出如下倡议,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保护学生健康成长。
一、正确认识什么是性侵害
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加害者以权威、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未成年人与其发生性关系,并在性方面造成对受害人的伤害的行为。此类性关系的活动包括:猥亵、强暴、性交易、组织卖淫、胁迫卖淫、介绍卖淫等等。
二、教育孩子如何预防性侵害
1.牢记安全警报,勇敢地对他人不当行为说“不”;
2.对陌生人保持警惕;
3.外出告知家长自己的行踪,不随意在他人家中留宿;
4.外出避免走僻静的道路或去陌生的地方游玩;
5.注意网络安全,不轻易泄露隐私,警惕“隔空”猥亵;
6.相信自己的直觉,发现“怪怪”的人和事要立即躲避,不要犹豫;
7.遭受性侵害及时告诉家长、老师。
三、关心关爱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要尊重、关心、理解子女,教育子女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切忌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下学途中,孩子应结伴而行或家长接送,避免孩子在上下学途中受到性侵。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多与同龄人交往、沟通,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防范孩子夜不归宿,沉迷网络,尤其是避免其接触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作品、视频直播和网络游戏。
(三)告诉孩子对陌生人保持警惕,不随意在他人家中留宿,注意网络安全,不轻易泄露私处,警惕“隔空”猥亵。
四、加强与老师、学校的沟通
重视与老师、学校的沟通,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主动配合老师和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教育孩子在校要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发现“怪怪”的人和事要立即躲避,不要犹豫。
五、加强法治意识教育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教育和监管,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以免受到不法侵害。
六、防范性侵害的“误区”
认识误区一:侵害来自陌生人,熟人是安全的。
真相是,在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中,大多数发生在熟人之间,熟人作案比例高。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和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于2019年3月共同发布的《“女童保护”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在2018年度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中,熟人作案比例近七成。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等五部门于2020年4月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妇女儿童权益司法保护工作白皮书(2019年度)》则显示,在上海法院已宣判的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比例超七成,邻居、教师、网友、亲属等均有所占比。
认识误区二:性侵害的加害手段一定是暴力手段。
事实上,性侵害的加害手段除了暴力手段,还有胁迫、诱骗、滋扰等手段。
部分加害者会对受害者进行威逼利诱,给予受害者一定的金钱、物质等,对受害者使用甜言蜜语,引诱、哄骗受害者与其发生性关系,造成性侵害。
还有的加害者会有意识地借机触摸受害者的胸部、臀部、大腿等,或对受害者暴露个人生殖器,又或对受害者使用污言秽语,对受害者实施猥亵,造成性侵害。
认识误区三:性侵害的受害者通常是女生,男生不会受到性侵害。
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那你真的想错了!被侵害的对象是不分性别的,男生也有可能会受到性侵害,男生被性侵害的现状同样不容忽视。
对此,我国刑法也有相应的修改。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将第237条中的“猥亵妇女”改为“猥亵他人”,把男性也包括在内。
欢迎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如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发现宾馆违法违规接待未成年人住宿的,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如发现娱乐场所、酒吧违法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的,请立即向综合执法部门举报。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编辑:吴萍
审核:黄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