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时期,一个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友谊存在不同的阶段层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孩子,有时总会感觉某个孩子很“无私”,有的孩子很“自私”,主要还是因为他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友谊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过程,与周围环境有关,与父母的控制方式、孩子的认知发展等有关。譬如,6岁以前的孩子,完全受到父母的控制;6岁到12岁,父母和孩子一起控制;12岁以后,孩子独立控制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快到的初中阶段。实际上,从孩子踏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他就逐渐脱离父母的控制,慢慢建立起独立的自我。
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3-7岁,无友谊阶段,儿童和儿童之间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阶段二,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无法去想象他人的利益与想法;
阶段三,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这时候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能够想象他人的利益,但是帮助他人时一定是不能吃亏和完全没回报的,即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阶段四,9-15岁,亲密共享阶段,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只接受对自己认为的亲密者进行分享,一旦自己认为的亲密者远离亲近他人,就会 感到愤怒;
阶段五,12岁以后,到达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时候是能对自己的朋友进行分享但又尊重和保持距离,能为他人考虑。
实际上,这五个阶段当中,有的人穷极一生都并未到达过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有的人则是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了,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经历社会而变化了。
社会当中的功利性的逐渐追捧,少有人无私地对亲密者进行无偿共享,更别说无私共享于整个社会。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很多人就是极度自私的。教育心理学中在对知识进行分类时,一类是隐形知识,而对隐形知识进行显性化时,会对个体会产生极大的时间精力消耗,故在进行传播时,个体总会对利弊进行权衡,是否值得。这是正常的。所以,斥责这样的行为不一定是对的。
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逐渐给他建立一种更高阶段的友谊认识,对他以后的人格发展会更加健全,也是为社会良性发展和人才全面培养增加更大的机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