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楚文化的物证?过风楼类型的联裆柱足鬲

流水今日
创建于2023-04-30
阅读 23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文化信息:过风楼类型是发现于陕西南部湖北北部的一系列商周时期遗址组成的文化类型,象征着三千年前的先民的一种生活模式。

过风楼类型分为三个阶段,商代末年到西周早期,处在陕西湖北交界的山区,仅限于商南县和郧县。 是以联裆锥足鬲为典型炊器的周系统地方文化,商代末期没有周文化因素。西周早期具备部分周式特征。

到西周中期,过风楼类型文化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沿丹江和汉江向东侧进入了淅川县,并对襄樊附近的遗存产生影响

在吸收周文化因素同时,占据了部分西周早期周系统地方文化的遗址,以联裆柱足鬲为特征的过风楼类型文化替代了以联裆锥足鬲为特征的周系统地方文化。 【图为被替代的锥足鬲】 

西周晚期,有周文化特征的罐、豆等器类,与西周晚期唐白河流域的周文化(随国和邓国等)存在密切的交流。 

 2.早期楚族吃饭的工具?-联裆柱足鬲 

这种鬲的鬲足为二次包制而成,器体呈纵长方体或正方体,卷沿鼓腹,装饰竖条状绳纹 【红陶柱足鬲概念图-目前无过风楼文物图片】 

观察抚摸陶器表面,可以发现,以粗糙的夹砂陶为大宗,其中夹细砂云母陶为独特的特点,但比例逐步下降, 在陶器中夹杂云母片是为增加陶器的光滑度,为了让陶胚质地更细腻。

红陶和红褐陶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泥质陶中则多为灰褐陶和褐胎黑皮陶。少见关中周文化的灰陶。  陶器纹饰上绳纹拥有独特的特点,其中的极细绳纹亦为其他地区所不见

西周中晚期周式的旋纹、乳丁和扉棱大量进入。 【扉棱】

之所以认为过风楼类型与楚文化关系密切,主要是过风楼类型文化核心的卷沿联裆柱足鬲,与东周时期的楚式柱足鬲制法完全相同。其中卷沿束颈、直腹微鼓、联瘪裆、三柱足直立的鬲,从类型学逻辑关系上,就是春秋楚式小口鬲的前身。

有观点认为,这种柱足鬲有利南方地区的人烧火做饭,并且符合稻作食物炊煮,用较浅的足窝和更加高大的体型适应水稻的膨胀,是先民因地制宜的体现。

3.文化历史思考 

西周早期过风楼类型开始吸收周文化因素,但并不使用周文化特有的联裆锥足鬲、折肩罐、簋或豆等

西周中期,这一文化开始向周分封的南阳封国方向扩张,周文化的瘪裆、旋纹、扉棱和乳丁等因素进入。【图为范例,非过风楼类型陶器】 到西周晚期出现周式器物,但在陶质陶色上和纹饰上加上自身的特征,陶色为红褐陶而非灰陶

可见过风楼类型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南阳盆地封国的周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吸收了一些周文化因素。 从商代末年崛起于狭小的陕鄂交界山地,西周中晚期时向东南扩展,占据了整个丹江库区西侧的三省交汇地带,至春秋早期,进一步发展到襄宜平原和沮漳河流域。

这可能与西周时楚的发展过程及周楚关系较为一致,如果过风楼类型是早期楚族的话,那么其发展是楚人逐步南下,前往江汉平原历史的前奏,是楚人“筚路蓝缕”早期创业历史的见证。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武断的判定其就是楚文化,因为一类器物与族群是否画上等号,族群内部是否一定有固定的器物组合,都有待商榷,期待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给这些概念做一个更好的界定。

阅读 2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