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玉完婚恰在同一时辰,你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巧合?这种巧合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孙飞
创建于2023-04-29
阅读 26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溥德鹤老师观点: 

      林黛玉的泪与病,才情与孤寂,是她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但如同她到人世的使命一般,林黛玉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她的死亡更是令人悲痛不已。黛玉听说宝玉结婚的消息后,病情日重。她将作为自己和宝玉爱情见证的旧帕与诗稿付之一炬。贾府上下忙于娶亲,无暇顾及黛玉,还把她的丫环叫走使唤。黛玉在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后便去世了。而此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娶亲的音乐之声,可怜的黛玉在病重垂死的时候不仅没有看到朝思暮想的宝哥哥,反而听到了宝哥哥和宝钗的婚讯,命运之悲不由已在这一刻达到极致!

     《红楼梦》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读者都希望看到宝玉和黛玉在一起,而作者的安排不禁使我们生出一种悲凉。宝玉和宝钗新婚之时,黛玉的每一滴泪,都是内心的血。而宝钗和宝玉结婚的场面越是热闹,就越是反衬出黛玉的悲惨命运。把黛玉之死和宝玉结婚放在一起写,更能直接表现黛玉之悲。同时,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能反衬黛玉之悲惨。

洪慧娟老师观点:

      “巧合”的定义为:“两件偶然发⽣的事情,却紧密相联。”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文学家们常常在小说情节上设置巧合。通过巧合的设置,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得以彰显。以《红楼梦》为例,整部书里处处有巧合,印证着冥冥之中一切已注定的宿命论。例如:王熙凤因巧姐体弱求刘姥姥赐名,巧姐的结局是嫁给了刘姥姥的孙子板儿。例如惜春曾戏言自己要到尼姑庵里当姑子,在贾府落败后,惜春最终的命运就是青灯古佛一生。       《红楼梦》运用巧合最妙之处是林黛玉香消玉殒之时正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大婚之时。林黛玉是绛株仙子转世,她来到人间只为用泪水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因此必定为贾宝玉流泪到死。而俗间的林黛玉一生所望,不过是与贾宝玉心心相印,白头偕老,最终愿望落空,熬干身体,在不远处传来的婚庆鼓乐声里流尽最后一滴眼泪,落花流水春去也…      

        这样的巧合设置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无一不为黛玉的悲惨遭遇痛惜,她体弱多病,孤苦无依,她才华出众,虽孤高桀骜却不失小女子的可爱浪漫,真诚率真,如此完美的人命运却如此悲惨;无一不叹息宝黛爱情的殇逝,他们就像大观园里一对金童玉女,两小无猜,深情相依,志趣相投,他们是对方灵魂的伴侣和依靠——在这浑浊不堪的俗世中,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要彼此失去,天人永隔。  所以,《红楼梦》里的巧合是什么?是宿命。是人生的常态——孤独。是佛家所言的人生大悲剧,生离死别,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赵敏馨老师观点:

      宝黛的爱情作为《红楼梦》的线索,牵引出了两个府邸背后的时代的悲剧。在封建社会的封建家庭观念下,黛玉和宝玉向往自由的人性与爱情,从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而符合那个时代评价标准的大家闺秀薛宝钗,像是把封建束缚实体化,虽也不情愿,但也确实割断了宝黛的爱情的可能。

       黛死钗嫁的激烈碰撞,将人生大喜与大悲交织,让读者无法忘却这样一幕充满戏剧张力的场面。泪尽而亡的黛玉,红色盖头下心知肚明自己处境的宝钗,不明真相的宝玉,三个人明明都向往幸福的人,却都一步步走向自己的不幸。小说中那些对爱情温柔细腻的描写,以最柔情的话语,诠释了最血淋淋的现实。曾经大观园中的欢声笑语,不过一场镜花水月,腐朽的高楼上曾有的歌舞升平,在楼塌时更显可悲可叹。时代和社会的石磨上,再风光无限的大家族,也终会被碾碎在台上,三人的情感纠葛与悲戚结局,不过是必然中的零星碎片,散落在家族陨灭的骨灰中。

      宝黛的爱情对传统婚姻观进行反抗,在碰撞后被摔地粉碎。感性又真性情的黛玉,虽深得宝玉痴心,却无奈在父母去世后,她不过是孑然一身又体弱多病的女子,在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面前,她如何比得了有强大家族背景又极具大家闺秀风采的宝钗。

    黛死钗嫁,是对爱情、自由、个人幸福追寻的失败,是反抗时代之封建束缚与凉薄的失败,黛玉最后那滴泪,甚至无法沾湿宝钗婚服上的一角。热闹的婚礼上,没有一丝哭喊,仿佛她从未在那天,在众人的注视中,来到这侯门深海。

     

吴娟老师观点:

      黛玉之死和宝钗完婚在同一个时辰,这两者的巧合不仅符合黛玉宝钗性格、命运的发展逻辑,而且将矛盾冲突推向极致,突出了戏剧化的张力,有强烈的感染力,彰显了《红楼梦》全书的悲剧性。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写了美的毁灭, “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同时也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说通过贾宝玉对“德、言、工、容”俱全的薛宝钗和从不劝他立身扬名的林黛玉这两个爱情对象的选择上,展开两种思想、两条生活道路的冲突。宝玉黛玉的情感不仅是彼此的爱慕,更是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确认,但宝黛爱情走到这么伤感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对功名富贵,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观念不以为然,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可能超越贵族公子小姐的安乐生活,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贵族子女身份所左右,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向对方诉诸衷肠,但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目中,黛玉性格乖僻,孤高自许,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逆子贰臣,如果黛玉和宝玉联姻,是不合符贾府贵族家庭的“家世利益”的。可见他们的爱情是坚贞的,但又是脆弱的。最终,黛玉在宝玉、宝钗的新婚之夜以结束生命向世间宣告她对爱情的忠诚,昭示了她的爱之深,悲之切。在新婚欢悦的气氛下,黛玉的死更显凄惨!作者在天平的两个极端向人们展现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宝钗深受封建礼教的教化,且“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行为豁达”,她在试图争取宝玉的同时也想对他有所改造,她不止一次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符合封建贵族家庭的要求,是封建礼教所要求的标准淑女形象。因此宝钗自然就成了宝玉选择对象的理想中人选。偏偏宝玉对此深厌之,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精神上的鸿沟决定着宝钗与宝玉不可能心灵相通。宝钗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她虽与宝玉成婚,但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

       可见,“巧合”的形式使得两者形成鲜明、强烈、尖锐的对比,婚礼的热闹非凡、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反衬出黛玉临终时的孤独、凄凉、阴冷,加以厅堂的乐声不时飘至潇湘馆,形成浓重的悲剧艺术气氛,从而大大地加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同时也赋予了悲剧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蕴,所放射的巨大的悲剧能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读者更加具体地感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吞噬青年男女,破坏爱情婚姻幸福的罪恶本质和残酷无情。曹雪芹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反封建传统,另一方面又突破了过去爱情描写上的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的熟套子,提出一个新的恋爱观,那就是爱情必须建立在反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性格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打破了“郎才女貌,夫荣妻贵”的大团圆俗套。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样的大悲剧深刻崇高,魅力无穷,使得《红楼梦》无愧为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

闭光萍老师观点:

      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这是庚辰本《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对林黛玉之死的描写。泪尽人亡,凄惨而死。

      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这两回中已经洒下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泪水。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对于这二回书的内容与价值,有目共睹。不愧为后四十回最具有艺术感染力,最成功的章节之一。此故,文字本身的魅力已经让一切评论成为多余。

      原著中讲在西方极乐世界,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吸天地灵气精华,修成绛珠仙子,因神瑛侍者有段宿缘需要下界经历一番,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恩,也跟随下凡报恩,把一生眼泪还他。开篇这一情节就已经注定黛玉一生会以悲剧结束。

      宝玉因失玉而神志不清,贾府上下想尽法子都无济于事。最后想到为宝玉娶亲来冲喜。娶谁呢?大家一致认为薛宝钗是最佳人选,但宝黛的感情大家有目共睹。此时宝玉属于癫痴状态,怎么办呢?阴险狡诈或者说足智多谋的王熙凤想出一条妙计:叫人去跟宝玉说和黛玉成亲看他反应如何。

      袭人跟宝玉说:老爷要给你和林姑娘成亲。宝玉只是傻笑。袭人:你要是这么疯疯癫癫的,林姑娘就不跟你成亲了。宝玉马上神清志醒。

      此时黛玉已经听到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因此而焚稿断痴情,伤心过度,进入弥留之际。喜娘掀开宝钗的红头盖,宝玉傻了眼:你怎么在这里,林姑娘呢?老爷不是说我和林姑娘成亲吗?宝钗无语,安泰自若。宝玉几天几夜不吃不喝,问袭人:宝姑娘为怎么要霸在这里,她把林姑娘赶到哪里去了?袭人说:林姑娘病了。宝玉:我们都病了,那把我们抬在一起,活着就一起医,死了就一起死。宝钗过来说:告诉你,在你病得不省人事的是,林姑娘已经死了。宝玉晕了过去。

       凤姐用“李代桃僵”计骗了宝玉。宝玉在未弄清真相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人,在漫长时间里所拼命追求的理想就要实现了,这是人生道路上最令人得意之事,更何况这是人的一生中最使人陶醉的爱情的到来啊。贾宝玉终于“盼到今日完姻,真乐的手舞足蹈”。那么,当这种希望突然间化为泡影之时,当这种美好的愿望突然间毁灭之时,当事人的心理会起怎样的变化呢?从天上掉到地狱,从高温跌进了冰窟,其结果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当贾宝玉满面春风、满怀喜欢去揭开了新娘子的红头盖,发现眼前的美人并不是他所爱慕的,不是他日夜梦想的心中女王林黛玉,而是他所不爱的薛宝钗时,他的心理会起怎样的变化呢?“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并蒂莲”。这种由希望突变为失望,这种突然来临的毁灭性的打击,只会使贾宝玉的心灵遭受严重的挫伤,从而悲哀、痛苦、绝望、抢天呼地、鸣冤叫屈……这种表达效果致使读者跟着剧情愤怒、洒泪。

孙飞老师观点:

      黛玉之死和贾宝玉的婚礼,就是生活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必然因素。

      因为,封建社会是严格实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制度,尤其是封建地主贵族家庭中男女双方的联姻更是为了彼此的家世的利益。所以,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上金如铁”的豪门世家的薛宝钗,深受封建礼教的教化,且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行为豁达,又支持贾府当权者主张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符合封建贵族家庭的要求,是封建礼教所要求的标准淑女,故她深得贾母王夫人的欢心,因此,她们为宝玉选择对象时,薛宝钗就自然成了理想中的人选,所以,她和宝玉结婚是完全合符生活发展的必然性的。

      当然,林黛玉也出身于官宦之家,是贾母唯一的嫡亲外孙女,但目前家道中落,加以其父母双亡,实际上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尽管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有真挚的爱情,但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目中,她性格乖僻,孤高自许,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逆子贰臣,如果她和宝玉联姻,是不合符贾府贵族家庭的家世利益的。自然,她也就不可能成为贾府当权者选择的对象,因此,林黛玉婚姻不能按个人的意愿圆满解决,她当然经受不起这种沉重的打击,其走向死亡的命运也是必然而无法避免的。

      由于黛玉之死和薛宝钗的婚礼的巧合,充分地表现出了生活发展的必然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然性,因而,无论怎么巧,它都是真实可信的。同时,这种偶然的巧合是在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体现。因此,黛玉之死和薛宝钗婚礼的极其偶然的巧合,反映出了黛玉之死的必然性,也反映出薛宝钗和贾宝玉成婚的必然性,巧合的形式使得两者形成鲜明、强烈、尖锐的对比,即婚礼的热闹非凡、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反衬出黛玉临终时的孤独、凄凉、阴冷,加以厅堂的乐声不时飘至潇湘馆,形成浓重的悲剧艺术气氛,从而大大地加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使读者更加具体地感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吞噬青年男女,破坏爱情婚姻幸福的罪恶本质。

阅读 2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