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文学院见习小组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嘉”人齐筑梦,“艺”起向未来

创建于2023-04-29 阅读3264

  ——嘉应学院文学院赴学艺中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第五天纪实


       迎春启程,不负韶华。月升沧海,满载而归。2023年4月28日,我们伴着暖阳来到了书香校园。一转眼已经迎来了见习的尾声,在学艺中学的最后一天,我们再次相聚一堂,共同欣赏微型讲座教学之魅,一起寻找同课异构语文之美。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思考微讲座


      七彩暖阳抚大地,最美人间四月天。学艺中学房凤娜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给我们强调了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她主要从单元整体教学概述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大家在会上专注听讲,并不时在纸上做下笔记。笔尖与纸张的摩擦,不仅体现了大家在讲座中充分汲取养分的努力,更见证了我们在本次见习活动中的成长。    

       首先,凤娜老师从单元整体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两个方面为我们展开讲解。她指出单元整体教学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学习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

       其次,凤娜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中学教材中的双线组元结构——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并强调教师要强化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语文性,培养整体意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同时,凤娜老师为大家分析新课标中的主要内容,并圈画出其中所频繁提到的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提出教师在理念中发现单元与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一致的要求。因此想要更好地实现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改变知识的琐碎化现象,形成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化零散为整体。

  在之后的时间中,凤娜老师主要为我们讲解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与教学益处,并用说明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例子来佐证。凤娜老师说明了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有五个原则,分别是创造性原则,系统设计原则,目标统领原则,学教评一致原则,任务驱动原则,其中凤娜老师详细介绍了目标统领和任务驱动这两个原则。在讲解目标统领原则时,凤娜老师指出了教学时部分教师会缺乏系统规划,有时会在同一层面进行重复的情况,以此来说明逆向设计的重要性:要在开始时在头脑中想好对应的结果和目标。紧接着凤娜老师点出不同教学目标对应的任务设计并不一样,要将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任务,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最后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的分享,凤娜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说明文单元教学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前沿教师对这个理论的实施,加深了大家对整体性教学的印象和理解。


二、《一棵小桃树》同课异构课堂


  寄真情予桃树,于磨难中绽放

      “情魂从树中来,亦归于此”,梁婕老师以大江健三郞在《在自己的树下》中的一句话带领同学们进入《一棵小桃树》这篇优美散文的学习。

  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梁老师通过递进式的任务让学生们在朗读中不断深入了解作者与那棵小桃树的命运交织,在明暗双线的特殊结构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作者通过小桃树来诠释个人情感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明悟,同时明白了“一棵小桃树”不仅仅指代作者贾平凹,还象征着与作者有过相似经历的一群人。  

      在梁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学生们可谓收获满满,不仅学习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还获得了要像“小桃树”那般不畏风雨,在磨难中勇敢绽放的人生启示。

如何串联教学的线

       郭雅静老师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来进行课文讲读。通过在开篇的问题陈列,如:谁种的桃树、为什么种、小桃树长的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非常巧妙地抛出思考的重点及文章的关键。这一系列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毕竟好奇是兴趣的钥匙,而问题是好奇的表达形式。这样一来就能非常有效地让学生迅速投入到课文中。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郭老师并不是在一个人孤独地讲,她讲述的十分平静,一边讲一边循着思路抛出极其符合思路发展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持续保持着注意力。郭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同学们,自己只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去实现自主学习。一个个问题的递进,是对文章理解的递进,更是教学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层层叠叠,问题的堆叠变成了一个精美的圆环让整个课堂浑然一体,整洁有序。  

      从桃树到作者的推进丝毫不突兀,深化了理解的同时并没有产生距离感,同时也能非常好地与后面的作业布置进行链接。整个课堂的教学圆融自然、行云流水,有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同课异构现语文魅力

      梁婕老师和郭雅静老师的课堂各有千秋。梁老师的教学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文本圈点勾画相关内容,贯彻教材意识和文本意识,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上课语言优美自然,教学过程生动流畅。

       郭老师的课堂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切入,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深入文本内容剖析作品主旨以及作者情感。立足文本,深耕文章意脉,以人文线从浅入深带领学生感悟文本。

       两个老师的课堂都十分精彩,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教学,最大程度上展现出“语文课”的魅力,文本虽同,重点虽同,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却各具魅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分享



       梁老师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设置三个递进式的任务,同时将原本属于自读课文的教学反转,并对单元内的重点讲读课文进行有效辐射。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教学重点落在作者和小桃树的联系上,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刻体会文本中的人生感悟。作业设计对接劳动节假期,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完成作业。

  郭老师以“感悟”为落点,把握小桃树和作者命运的交织,通过问题设置步步引入,引导学生体会“梦”的内涵,使学生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并与自身的实际相联系。作业设置对接贾平凹另一篇作品《丑石》,希望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阅读的方法迁移到课外。


四、学生提问互动环节



       2004班廖仕柔同学在梁婕老师的课上获益匪浅,他的发言主要表达了他个人对梁老师课堂的认同和欣赏,尤其是课堂学习任务的设置之间环环相扣的逻辑,表示需要好好学习并借鉴应用。

  2003班蔡雯婕同学就梁婕老师课堂中没有提及作者与奶奶之间的情感联系发出了疑问,梁婕老师回应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有舍才有得,尤其是作为一节公开课,要把更多的精力和讲解放在了作者与小桃树之间的联系上,这样才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明暗线结构,至于一些旁枝末节可以在下次课进行补充。”梁老师的回答告诉我们,教学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教师要有条件的筛选,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突出教学重点。

  2004班钟凯茵同学在两位老师的授课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并发表了感想。梁婕老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对应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展开。郭雅静老师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更多地带领同学领略文本,感受文本的魅力。根据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的不同,梁婕老师对凯茵同学的疑问——是否将较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了解答。我们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展开。由于学生还没有“托物言志”的概念,因此梁婕老师希望在辅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同时将此章法辐射回后面的《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梁婕老师的答疑为我们日后更好地搭建教学支架和群文阅读提供了参考价值。

  2003班缪丽建同学在见习期曾经有幸旁听过郭雅静老师的课堂,当时就认为郭老师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这次又在公开课中再次听了郭老师的教学,并在与郭老师的直接交流后,颇有心得感悟:教学在设计时虽要明确学习目标,但在具体实施中,却要做到任务间的相互融合,要将多任务熔冶为一炉,以一大问题提纲掣领,同时保持着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由一连串小问题“分而击之”,做到多重任务间聚而不累,分而不散。


五、专家点评环节


骨干教师温老师点评

       温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从师生之间的磨合、教学的落点和两个老师不同的授课方式与改进等方面提出了看法。温老师认为教学是设疑引思的过程。在温老师看来,梁婕老师的教学是带领学生们进入经过修理的美丽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边修理边开发。郭雅静老师则是带领同学们进入未被开发过的美丽之地“边走边看”。两个老师授课的方式不同,学生所形成的思考方式和获得的能力锻炼也不同。

      通过温老师的点评,我们发现了在教学中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如梁婕老师的任务群教学,如郭雅静老师的高超个人素养和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并在日后教学过程中着重提高的地方。

徐文老师点评

       徐文老师着重于专业的文本解读,对课文的优劣处做了具体分析。首先是对文本“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肯定,认为是有生命力的运用,作者在对事物(小桃树、奶奶)的共情中做到了主客合一,“物我两忘”,从而将小桃树完整的“真”形象显现出来,作者的情感表达也因此找到真实的根据而具有深厚的感染力和细密的层次,而非如低劣的运用者以“居高临下”的高傲姿态对客体进行逻辑的拆解,以致最后落入干枯苍白的说教。其次指出了小桃树苦难形象的限度,认为在该形象的塑造中,作者过度拔高了审美维度而丧失了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致将苦难美化为精神财富,进而将问题的解决方向引至个体内部而失去对外部不合理苦难的批判力,这是该文本值得警惕的方面。

古晓君老师点评: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古老师在分享中谈到课堂是一场对话,不单单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课。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任务驱动、问题情境等方法带动学生,引发他们思考,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古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任务的背后并非答案,而是活动与知识。给出任务后,重要的不是任务的答案,而是同学们寻找答案,探讨答案,得到答案的一个活动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而一问一答的方式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在问题设计方面,古老师强调问题要设计得贴合课文,要有逻辑,要层层递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去理解。

      在要教什么方面,古老师强调了在教学中的取与舍,有什么并不等同于教什么,要抓住重点来讲,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更高效。古老师还强调了教师聆听的重要性,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之时,老师要通过耳朵分辨学生的思维是否发生了偏差,如若发生,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在梁婕老师的课堂中,一名学生将小树的遭遇概括成长大发芽,这就是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偏差,遭遇应是不好的事情,随后梁老师通过倾听学生发言,并用言语引导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重新拉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树的遭遇。

       最后,古老师还谈到了单篇与单元之间的问题,古老师认为在讲课时应该注意单元与单篇的关系。一个单元给出一个大的方向,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朝着这个大方向靠,但同一单元不同的课文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将自己不同课文的特点体现出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单元内容,同时让他们体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六、实习感悟心得


       今天听了梁婕和郭雅静两位老师关于《一棵小桃树》“同课异构”的演绎后,我们对“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梁婕老师的课堂是任务驱动型的,主要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递进的任务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驱动学生进行本文的解读分析。在“初读课文”的部分,梁老师利用表格清晰明了地将课文脉络梳理出来,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在这师问生答的有效互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文本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关于问题框架的搭建是需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而郭雅静老师的教学则和传统的语文课堂有所不同,她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这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到了一个未知的奇妙世界,每一个问题就像是一个宝藏,大家在寻宝的过程中便把课文学透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很新的教学尝试,对老师和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都很高,郭老师和她的学生们配合得非常好,可以说这是一节非常精彩、有趣的语文课堂。

       其次,我们也从中意识到同课异构是老师之间教学思想的碰撞,它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互相启发。两位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充当好引导者的身份,师生在交流中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情景的创设,最终都是要完成教、学翻转的课堂,让学生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质疑的学习精神。此外,就像新课标中所提到“阅读是一场对话”,其实阅读教学也是一场对话,阅读与阅读教学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文本解读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好“四贴”原则,同时找出教材中隐含的教学意图,以此来去设计我们的教学。

        最后,对于我们新老师而言,房老师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梁老师的任务驱动课堂、郭老师的创设情境、文本细读课堂都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应当总结归纳她们宝贵的教学经验并且应用在我们的课堂中去。在未来,我们也应该继续努力,以诸位优秀的老师为榜样,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和钻研精神的人民教师。

                               2004班第八小组


       今天是我们见习的最后一天,带队的老师们为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精彩而有意义的活动。活动分为房凤娜老师关于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微讲座、梁婕老师和郭雅静老师以公开课模式展开的“同课异构”教学、上课老师分享设计思路,师生交流答疑以及专家点评五部分,每一个部分我们都能收获不一样的知识,不仅促进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对我们将来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梁老师采取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她的任务设计是值得我们仔细分析、学习的地方,是一种看似轻而易举,自然流畅,但是并不是简简单单便能设计出来的,这当中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逻辑是她多年来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这是一线教师为我们提供的最一线的学习资料,我们应该重视她呕心沥血的设计,充分体会其中的匠心。另外,梁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一条紧密的逻辑线内又能充分延伸,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解小桃树和“我”是如何面对困难时,表明了小桃树的“百折不挠”和“我”的努力追梦。其中,讨论“我”的部分不全是课文里的,还通过资料卡补充了课外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学生对课文理解也就更加深刻、全面。

       郭老师的课堂虽讲的是同一篇课文,但风格与梁老师大有不同,也让人印象深刻。特别之处在于她没有采取梁老师那样的任务驱动法,而是通过设置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方法虽简单,运用起来却十分考验教师的功底,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蕴含着郭老师的良苦用心,如此设计再加上郭老师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的语言引导力,让学生们如沐春风,沉浸其中,细细地品味贾平凹在小桃树身上倾注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发现,在课堂中,学生们都非常的积极和踊跃,他们能较为准确地抓住文段重点,可以看出来郭老师对于学生的学情把握是非常到位的。这说明要呈现一节好的课堂,教师上课时应该要注意考量学生整体素质,以便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一篇课文却呈现出了两种风格独特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在惊叹于两位老师的专业能力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譬如我们对课文的模式化解读,对课堂教学的表面化设想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际的学习,不断地打磨改正的地方,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一线教师对我们的指导,我们也会朝着更加理想的状态实践、学习、再实践。

                              2004班第八小组


       转眼之间,短暂的五天见习实践活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五天的时间里,有收获,也有遗憾,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收获更多,让人印象深刻。这五天来,每到学艺中学看到这些十来岁的孩子的脸庞时,我的记忆回到了多年前,那个时候我也是如同他们一般,有着同样的年纪、同样的朝气蓬勃。同学们都非常热情有礼貌,在我第一天走进教室听课时,班上的孩子们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一口一声“老师好”,还让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同他们回应。  

       学艺中学的老师们也同样很热情,有时候我下课会去和老师简单地交流一下想法,他们也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对我说了很多很多的话,传授了很多经验,让我很是感激。  

       高中老师曾对我说过他对于教师一职的看法:“老师是教给别人一桶水的知识,同时恨不得自己有十桶水,二十桶水的知识储备,时刻都害怕愧对人民教师这一身份。人民教师是兢兢业业和如履薄冰的人。”这句话我至今为止都印象深刻,我自认为目前我远远没达到优秀这一程度,能配的上“教师”二字,如果将来我真有一天站上了三尺讲台,我也将终身奉行这一句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也不能停下实践的步伐,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果说真有遗憾的话,那么或许是“时短情长”,五天的见习仍有些意犹未尽。最后我非常感谢嘉应学院文学院以及学艺中学给予我们见习的机会,让我拥有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2004班刘希宁

图片提供:李恺嫣、龙丽倩、廖颖琪

撰稿:简嘉怡、朱姝霖、周启柱、黄子珊、陆嘉颖 、邓浚杰、林培、李伟聪、陈家荫、廖仕柔

感悟:2004班第八小组、刘希宁

排版:郑辉丹、李奕池

校对:2004班第九小组

审核:古晓君、黄婷婷、徐文、杨俏凡

阅读 326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