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美德,也是盐湖中学始终秉持的教育。为提升同学们的劳动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盐湖中学一直在行动!
近些年来,学校全面落实“五育并举”,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校内本土资源为基础,突出养成教育和劳动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会一种技能,就多一份自信。盐湖中学德育处每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激活了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同学们扫地拖地、擦桌洗窗、分类整理、洗菜烧饭……生活中天天闪耀劳动的光芒。
同学们以极高的热情、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培养了乐于动手的能力,懂得运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劳动的乐园。
(修理草坪~)
(拔除杂草~)
(整理分类~)
我们组织学生在校园和公共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全体师生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再生垃圾,既变废为宝又清洁环境,同时,又将可回收垃圾卖到废品店,收入同样作为公益爱心捐助贫困学子,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劳动可以创造美丽乡村,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环境变化。
我们开展洗衣、做饭炒菜等实践活动,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懂得责任与感恩。在玩中学、学中做,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将劳动过程中所获的知识内化为素养。
(在家做辣椒炒香干和清炒土豆丝~)
(家务小能手~)
劳动教育更强调生活技能,学做文明向导、学做家常菜等,做到入脑入心。帮助学生形成劳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质。
教室里书声朗朗,田园里泥土散播芬芳。学校积极创设实践平台,打造了“种植基地”,一隅菜园、两亩薄田,同学们在校园里种蔬菜,摘玉米、收高粱……学习之余的种植和收获,让同学们真切地品味到劳动的成就感,特长和技能也在这里得到闪耀。从而让劳动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生动力。
“种植基地”给同学们提供了浸润式劳动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在园里劳作,轮流去种植园里关心作物……这些涉及学生方方面面的认知,他们的责任在这里担当,爱心在这里奉献。
根据新课程标准,学校按照一年四时的变化,将田园劳动分为“春耕、夏作、秋收、冬藏”四个课程,每个年级的学生自选课题,成立项目组。按照劳动实践的四个维度——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环环入扣。全课程理念、多学科协同,让全校几百名师生融在这全景式劳动教育中。
这些学习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研究性强、趣味性强、实用性强。学生们组成社团,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不但丰富了学习方式,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
“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劳动教育课上,一个个变身设计大咖,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主进行手工作品的创造设计。他们动动小巧手,在手工劳作中收获快乐。每一次手工,每一次动手,都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了生活的技巧。
“植物拓染”课程以布为纸,以叶作画,利用校园中的花、草、茎叶等进行植物敲拓染,感受类似古老的压花工艺非遗文化体验,通过敲敲打打,学生们释放天性的同时,把植物的自然、形状、色彩、纹理、香味印在布上,把原汁原味大自然的色彩留在了身边。也希望学生们对每个春天都满怀期待,迎接希望的到来对生活充满热爱!
开展劳动教育,我们怀着一个朴素的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爱心义卖、垃圾回收和志愿者服务等课程就重在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价值观。
近年来,学校作为常宁市“绿美发展”的学校管理及教育质量工作推进会的现场,让所有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参观者一致认为,学校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发展趋势更多地体现在“突出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巧让“绿韵”驻校园,植绿、护绿、爱绿,绿色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生态校园文化,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能量的生态校园文化才是学校成为“求知的乐园、生活的花园、成长的家园”的最佳载体。
今后,我们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立足于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以劳动实践教育促素质教育向深度推进,使劳动实践教学常态化,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和亮点。让学生在劳动课堂上学习劳动知识,在劳动实践锻炼中学以致用、磨砺意志、掌握技能,为乡村振兴培养合格人才。
编辑:廖小桂
审核:何炜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