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记忆

木易
创建于2023-04-28
阅读 23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的小镇(一)  那条河 那条路

    

    我的小镇地名叫做江湾,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打开互联网,在中国被叫做江湾的镇子,遍及山南海北,毫无特别之处。尤其是,如果把它和今天那些个也叫做江湾的,但却属于著名旅游景区的城镇比较,我的小镇大概要自惭形秽了。但,它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的故乡,它见证了我人生的成长和成熟。因此,我的小镇,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它仍然会是我脑海中最宁静的人生泊岸。它在我心目中留下的点滴,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小镇不大,但在我的步履蹒跚时代,它可是我眼中的“大世界”。对它最初的意识,是被保姆牵着手走出弄堂,来到那条叫做“万寿街”的路口开始的。

    同50年代初上海大多数名不见经传的小街一样,这是条铺着满街石子的弾格路, 道路狭窄,即使仅仅通行一辆小型卡车,边上的行人还得小心让行。但如果说起它的功能,套用一句俗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倒是毫不夸张的。从早餐的大饼油条,到晚间照明的蜡烛,还有四时菜蔬,刨花头油……街道两边那些前店后居的小商铺(当时大多被人们统称为烟纸店 ),提供人们吃、穿、用各式商品,大大便利了周边居民俭朴而又实在的生活。那些小店经营者们,站在柜台里是个老板,走出柜台则都是左邻右舍,因而做买卖时对邻居甚是客气,一般都奉行薄利多销、童叟无欺的营销手法,也很少听说有卖假货的商家。当然,那个时期的人们对诚信和仁义之道,对举头三尺冥冥之中的神明都怀有敬畏之心,因而是不敢随便欺负买家的。

    每次跟着大人逛街,东张西望地看看店家陈列的货物,那花花绿绿的,那香香甜甜的,那形状各异,却不知道可以派什么用场的……总之,在我的眼里,全都是满满的诱惑。因此,稍稍长大一些,我就很愿意替家里的大人们跑街。“原,给奶奶到徐大华(店名)买包前门烟”,祖母呼唤。“原,快去弄口打半斤黄酒”母亲嘱咐。我热心地响应着,私下里还打着小算盘,用找零的那几分钱,买颗糖果或可口的蜜饯犒劳自己。当然,大多时候,即使是几分零钱,还是要还给大人的。但行街一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这小人儿触摸世界的意愿。

     后来,成长的心胸和渐行渐远的脚步,在不断开阔着我的视野,我对小镇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阅读 2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