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或者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作为一个知识对象,对其进行冷静而深刻地思考,全面而深刻而总结。
丰县实验中学小学部的教师常三省自身,总结经验,提升自我。
实验中学小学部言蹊社 廖姗
一年级的语文朗读要达到的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教学中,正在努力地达到这个目标。
教学《静夜思》,有这样一个片段:孩子们对这首古诗十分熟悉,早就滚瓜烂熟了。因此,特别激动,“静夜思”三个字都是大声吼出来的。我等他们吼完安静下来以后,专门问了“静”的含义,目的是以关键字的理解启发对诗题的理解,进而奠定整首诗的阅读基调。孩子们也非常聪明,在此后的诵读中,声音很是幽静,营造出了诗最合适的意境,之前的躁动和热闹就主动“退避三舍”了。
《静夜思》教学片段一
解题:
师:谁知道“静”是什么意思?
生:“静”就是很安静的意思。
师:“夜”呢?
生:夜晚。
生:晚上。
师:“静夜”是指什么?
生:很安静的晚上。
生:很安静的夜晚。
师:读出感觉。
朗读《静夜思》最后一句时,孩子们对“故乡”的处理不是很好。作为大人,很容易体会到“故乡”带来的独特情愫。但是孩子们还太小,只能去想象李白长大后会回忆故乡的哪些人哪些事。在充分的想象之后,便是将“故乡”读出来:读出里面的人,读出里面的事,读出“故乡”的分量与绵长。一个“静”字,奠定了全诗甚至整个课堂的基调;一个“故乡”,道出了多少温柔的情感。
《静夜思》教学片段二
孩子们读“低头思故乡”。
师:谁能读得更有分量一些?
生:低头思故乡。
师:这个“思”很有分量。
生:低头思故乡。
师:“故乡”被你读得像棉花糖一样柔软。
生:低头思故乡。
师:水一样的思念,那么绵长。
师:一起读“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的朗读是成功的,孩子们将李白的思绪用声音表达了出来。千古不变的乡思,被一年级萌娃们用声音表达出来的时候,有撩动人心之力。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可以学,也很容易学。但,朗读更重要的,是需要用心去感受,感受词语的温度,感受情绪的细腻。
实验中学小学部言蹊社 代凯文
春已半,绯红色的海棠同青绿色的春芽迸发出浓郁的春的色彩,在这样美好的时候,我们结束了第二单元,开始了新的一堂课。在进行《因数与倍数》这堂新课的时候,我已经陆陆续续听了很多节有关的公开课,因此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心里也很有底气,同时根据各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加以改编,我开始准备一节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
我仔细研读了有关因数与倍数这节课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探究并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想要理解一个新的概念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第一步我选择了张建建老师的导入方法:同学生说说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像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学生学生之间是同学关系。数与数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因数与倍数。通过将因数与倍数强调的是关系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于之后遇到的“2是因数”或者“4是倍数”这样类型的判断题几乎没有出错。在巩固因数与倍数特点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做游戏的方式:拿出四张卡牌,每个牌正面写着一个数字,首先告诉学生这四张牌是一个数的因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让学生通过翻牌看到的这个数字来判断这个数是几。通过翻中间两张,学生隐约猜到了这个数是几。然后问他们想要确定这个数只需要翻开哪张牌就够了?因为因数的“最大引述是他本身”这一特性,所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选择最后一个数就是答案。在最后的结束环节,我将李晴老师和张老师的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上课开始时先写一个数字,最后我说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让满足条件的人站起来。最后做一个游戏:满足我的题目要求的数字可以下课,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所有人都一起下课。因为急于下课,所有人都思维转的很快,努力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以后学习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时,能够逐渐产生自己的理解并且记忆深刻。
通过这一次课堂,我意识到了即使是最基础的概念课,也不一定是枯燥无味的,游戏等快乐的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很多有趣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参与到课堂中来,还能够充分加深记忆与理解。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在教参的基础上摆脱其束缚,将别人优秀的教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来并不是抄袭,而是形成自己独特有意义的教学风格。
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我在学生探究因属与倍数特点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自己将答案说出来,没有让学生自己慢慢发现,长久以来可能会造成学生不思考的习惯。其次对于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的一些同学,督促其订正后就算过去了,并没有对他们的这些易错点十分重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当首先注重学生探究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入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进步的起点,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做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思,终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的教师。
实验中学小学部言蹊社 时亚星
本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得一篇回忆文章,课文以“女儿忆父亲”的视角,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这四件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一、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带领孩子们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课文叙述顺序,还有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哪四件事。接着开展课堂活动任务一,默读课文8-18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体会其品格。在此阶段,重点分析了“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严峻”,从中体会到父亲的临危不惧。感受到父亲临危不惧的品格后,引领孩子们寻找敌人的表现,通过敌人的虚张声势,气势汹汹,再一次衬托出父亲浩然正气的形象。然后,通过自由练读,分角色朗读来走进李大钊,感受其形象。在开展活动任务二时,是相同的阅读任务,只是阅读的是19-30自然段。重点分析了第20自然段,由此展开探讨。在质疑中,我适机补充李大钊在狱中的悲惨经历,感受父亲对党的忠诚。接着,进入小练笔,让学生代入星儿和李大钊的身份,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此环节结束后,过渡到庭审结束了,父亲后来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理解一下离开的日子,这是作者重点强调的,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然后,请同学们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还有哪些革命先烈值得我们纪念。接着,我也将革命年代的伟人到和平年代的伟人进行列举回忆,把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精神到大公无私、英勇献身的新时代精神进行渲染、升华、传承。最后,作业布置为一同制作班级红色诗集。
二、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传授”,而是读者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探讨”的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位有着深沉大爱的父亲,也是一位临危不惧、忠于革命的共产党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小练笔教学活动,将无声的牵挂化作一句句生动有力,催热泪下的文字,既深化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情感,也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欠缺,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
2、指导朗读不到位,没有完全带领孩子投入进去。
四、改进措施
本节课教学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可能无法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所以学习课文前,一定要布置任务,提醒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或者观看相关背景的影视作品,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次,课堂上的鼓励性评价语一定要丰富起来,这样孩子们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地进步。
实验中学小学部言蹊社 朱迪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我相信这样的反思可以帮助我在教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然我涉足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有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开学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依然有很多收获和感触。
学生成长到每一个年龄段,给人的感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的思想是如此,在我看来,学生的发展也是如此。今天的学生和明天的学生是不同的,所以今天的课堂和明天的课堂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进入二年级,特别是春天到来以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感觉跟之前完全不同。不是一个两个学生发生了变化,而是整个班集体上课时给人的感觉都是和之前不一样的。由于我们班的学生一向都比较老实,所以平时上课的时候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态度非常认真的,但是开学以来班级里弥漫着一种浮躁的学习氛围。以前有的孩子虽然不喜欢回答问题,但是上课的时候能看到他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很明显是在认真听讲。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很多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他的状态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当我喊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当他说话聊天的时候,会非常投入,甚至会听不到老师在叫他的名字。学生偶尔的顽皮作为老师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种情况变成群体现象以后,我就开始思考,难道是季节因素?好像每天批评那些违反纪律的同学都没什么效果。我思来想去,春天到了,孩子们的心更容易向往外面的世界变得更加躁动了,但这些都是外部原因。那如何才能让他们躁动的心平稳下来呢?也许当课堂变得比外面更有趣的时候,就能在课堂里留住他们了吧?那么,保持课堂的新鲜感就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开始从备课、课堂氛围、差生辅导,等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课堂效率,改变教学现状。
一、备课
1.用好教材
课本上的练习不是单纯的讲课后题,而是把题目融入到课文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最好是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让课堂提问体现出基础性,层次性,思考性。有时也会找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并使其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刺激其思维的发散性。
2.备课技巧
首先把一个单元的课略备一下,了解清楚每个单元想要表达的主题。运用大单元的方式,将每一课都串联起来,学生就能感受到课文之间的关联,这样就像讲故事一样,知道每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这样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想要探究故事发展的好奇心。不仅如此,这样也能知道每一单元安排多少个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每节课前再精备某一课时,提高课堂内容连贯性。
3.课堂练习的处理方式
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都让学都生去发散的。在备课中提前思考哪些精讲,哪些略讲,把握好课堂时长,让学生有收有放,才能更好的创建高效课堂。
二、课堂氛围
上课期间尽量不要生气,不在课前当面批评性,沉住气!课后解决问题,不影响上课的心情和效率。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是非常重要的。
三、差生辅导
将学生说不对或多次提问都无法说出正确答案的问题转变方式进行二次三次练习。或者课后学生互相交流提问,甚至放学后回家讲给自己的家长听,既能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第二天再次进行提问,一般学生都能够良好的掌握。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还在探索。但是我想,保持住课堂的新鲜感是一定能够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感兴趣的。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游戏,虽然学生可能会收不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学生掌握了一个最重要的知识。我想陪伴学生的成长,还需要循序渐进,那么保持课堂的新鲜感,也需要一步一步继续探索,接下来我也会继续思考,继续反思,继续努力,让学生对课堂更加感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实验中学小学部言蹊社 谢雨纾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的笔算。
首先由4道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练习题导入,以旧知引新知,主要为了再次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同。
接着新课教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示例题图,引入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第二部分,学生操作计算,感受算理。运算能力的一体两翼是算理和算法。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算法为算理提供了可操作性。新课标指出,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为运算教学提供了研究方法。结合之前口算学习积累的经验,还是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辅助计算,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交流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也一直潜移默化的渗透直接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方法,再以“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竖式表示出来”从而引出竖式计算。第三部分,学习笔算,也就是教学竖式计算。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计算,所以细节部分要抓好,以便为接下来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打好基础。在教写竖式的时候,结合横式,说相同的地方,注意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结合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经验,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细节地方如画横线用直尺,计算出的得数不要忘了写在横式上也要讲清楚,养成好习惯。接着通过试一试,要求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促使他们主动将竖式计算的方法迁移到减法中来,在讲解的过程中,再次复习巩固注意事项。结合黑板上的两个竖式,让学生再次说说说需要注意些什么。
巩固练习部分借助教材上给的题目,将第三题提到第二题,和第一题一起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加深认识。第二题选择4道易错且不同的题目,指名学生板演,以便更好的发现问题。最后,以“今天你收获了什么?”结束课堂,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巩固竖式计算的注意点。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对于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动手操作的活动兴致较高,但留给学生的时间并不充分,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的用计数器拨出结果,但对于摆小棒,出现的情况较多,例如,虽然也是几捆和几捆放在一起,几根和几根放在一起,但并不是3捆放在4捆的下面,1根放在5根的下面,在巡视过程中,进行了指导,没有具体说明。在讲解竖式计算时,速度有点快,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计算,应该慢下来,指名学生上前板演减法竖式后,学生讲解的不够透彻,应在课件上再展示一遍,虽然这部分内容在课件中有呈现。课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也发现少部分学生细节掌握不好。
在磨课时还有各环节之间衔接的不够流畅、没有过渡语、竖式计算细节部分的界定不够清楚、话语不够精简、有时太啰嗦等问题,还要感谢杨主任的耐心指导,同教研组老师的帮助,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今后,还要多学习其他名师上课的优点,多总结,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做。
诚如叶澜教授所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只有阅己,才能越己。
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