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很“哇塞”的家长讲座---上海市闵行区永德小学家长开放日收获

创建于2023-04-27
阅读 2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看到这位家长的简介,思想上,立马就重视了,全程听的非常认真。(学历、专业、内涵、荣誉~是会给人带来光环的)😄

分享的主题是《做孩子健康成长的“云梯”》,印象中,通常说做孩子成长的“阶梯”,“云梯”的概念还是第一次听说,本着不懂就学的原则,我特意搜索了“云梯”的意思。

  4种词义好像都不太符合,蓦然发现,课件上这个“云”“梯”图片很形象生动的阐释了“云梯”的含义,架起的梯子高耸入云,这应该是说,孩子的成长潜力巨大,上不封顶,无论孩子发展到什么高度,作为家长应该都能起到“阶梯”的作用、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压制孩子成长潜力或者因家长自身短板而无力辅助孩子成长吧。

  首先,出示亲子关系中的共性问题:不谈学习,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呜嗷嗷叫,让路人耻笑,让老人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

  不论你什么社会阶层,也不管你是多大的官职,更不管你多富有,只要涉及到辅导作业,瞬间把你打回原形。

  这一共性问题一出来,瞬间引起了在座家长们的强烈共鸣,全体听众注意力高度集中。

  紧接着,出示一个问卷调查:

亚洲疾病问题

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情景一:

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72%)

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28%)

情景二:

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22%)

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78%)

但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A和C,B和D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描述方式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

  亚洲疾病问题的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框架效应的道理:相同的客观问题,通过变换框架,将得到可预知的不同结果。

        启示:在亲子关系沟通中,同一件事情会引发不同的反应,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说。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举例:一个吝啬鬼掉进水里,搭救他的人说:快把手给我!吝啬鬼不为所动;形势紧迫,搭救者灵机一动:把我手给你,快抓住!果然,吝啬鬼一把抓住了他的手!

启示:同一件事,换种表达方式,结果就不一样。

  引申到与孩子沟通问题,多使用肯定性引导语言“如果怎样(你想要的行为)就会怎样(他喜欢的结果)”,少用“不怎样(你想要的行为)就怎样(他讨厌的结果)”的句式。

  建议: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多用肯定性语言,积极性评价,积极性倾听。

期望效应

感想:期望是无形的,但,它指导的行为是有形的。多用积极性期望、鼓励性语言,鼓励孩子向着你所期望的美好的方向成长、发展。

  但期望不是越高越好,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期望,过高的期望,会导致孩子感觉不管怎样努力也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由此导致:习得性无助。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阅读 2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