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讲坛第二季

Vespa
创建于2023-04-27
阅读 86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4月27日,静才班家长齐聚一堂,举行了每学期例行的家长会。本次家长讲坛,邀请了林靖朝爸爸、邵炳毓妈妈、冯星瑜爸爸、卢昱筱妈妈、徐朵曦爸爸来做分享。

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想法

陈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晚上好,我是林靖朝爸爸。星期一接到家长会发言任务时,我内心有一点焦虑;当想到要谈论孩子教育话题时,我的焦虑感就开始急剧上升;当联想到自己对孩子教育有啥“成果”和可以讲些什么的时候,嗨,我简直无比的焦虑啊。让我瞬间想到“焦虑”是不是成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代名词。

    脑海里翻过一段一段的场景,感觉自己做爸爸的这里做的不够好,那里又做的不够行,为孩子教得的不够优秀心感惭愧。正所谓:子(养)不教,谁之过?父之过也。

   现实中,对孩子来讲,我们要如何把他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内在动力。对家长来说,如何把自己的焦虑和对孩子的爱转变为家庭教育,这是家长的职责所在。

    我自己也做得很不到位,孩子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晚上有交流发言任务,我只能在大家面前班门弄斧、妄自菲薄一回。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孩子教育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一、引导方向正三观:

做学问做事情先要教孩子做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有给孩子系好人生第一个扣子的责任。所以第一条就是要引导好孩子的人生方向,立德为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就时常经不经意地给孩子灌灌心灵鸡汤。你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人;人生没有捷径,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要有情、理、法的基本概念,要有底线思维;要脚踏实地做人,努力拼搏,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没有躺赢的人生,站立、奔跑才是生活的常态,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提升承受挫折能力。

    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七年级那会科学考砸了,他预估185左右,结果拿到成绩只有160多,这种心里上的失落,他实在忍不住,在教室里嚎啕大哭,老师多看闷了,电话打来说:孩子特别有上进心,考差了心情不好,先接回去劝劝他。然后接回来我和他沟通:哪几题做错了?这几题你会不会做的?做错了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不够仔细啊?我也记住了老师说他上进心强的那一句。好吧,既然考差了,你想哭就哭吧,《男孩哭吧哭吧不是罪》嘛,天王刘德华就是这么唱的。

    接着到了上学期,期中考语文作文离题了,扣了40分。还期望进前100的,妈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他也心情不好,我嘴上没有责怪他,只是希望他能通过自我反省,知道如何去改进。他闷闷不乐了3天。

到了这次的期中考,数学、英语、科学考得多不理想。下午放学回家不高兴,门一关到晚上十点钟,难道就变成难过几小时了?我真搞不明白,这到底是他的承受能力提高了呢?还是他的上进心磨灭了丢失了呢?

    另外一个,我觉得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气质。这学期开始孩子喜欢听歌曲了,本来听音乐我也不反对的,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时候听到一些曲调唱的软绵绵的、“娘娘腔”的,我都会提醒他:你听听《沧海一声笑》这首多豪情,听听《男儿当自强》也行的,这首多壮志啊。平时我喜欢带他看《摔跤吧,爸爸》、《攀登者》、《长津湖》之类有家国情怀、励志类的电影。但讲归讲,以上这些方面是很难像学习成绩一样用硬性指标去衡量,更需要从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对事物、对问题的看法做法再去品味和体会。


二、养好习惯利终身(知行合一,贵在坚持)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身体是锻炼出来的,好头脑是三思出来的,好习惯是养成出来的,好品德是自律出来的。明代王守仁(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和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不断提升自我。先哲提出的理念,我们很难达到那层境界。我们讲养成好习惯,贵在坚持。我把几个习惯写在贴贴纸上,粘在他的书桌旁,分别是:卫生、守时、运动、写字、阅读、劳动。但看似简单的几条,由于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到现在成效仍有待提高。

    比如像守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做事情拖拖拉拉,你让他守时,他给你弄成了延时。讲好十点半休息,非得玩到十一点。二是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晚自修结束到休息2个多小时,实际就半个小时在做功课。

   再比如讲运动,我最生气的就是孩子不爱运动。我说我运动挺好的,都能破纪录,怎么就没把这好基因遗传给你呢?我说你跑步不行,单杠不行,我气得头都大了。前年暑假开始带他跑操场,300米一圈的跑道,他一口气只能跑200米,还很累的样子,一跑肚子就疼,完成1000米要9分钟。我很奇怪,以为他得了阑尾炎,带到医院B超一查,脂肪5公分厚。接着,去年暑假,陪着他在体育馆跑了一个月,他咬咬牙坚持了,1000米从9分钟提高到6分钟,进步是进步了,离达标还有距离,只能用万里长征刚起步去形容。

    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字,怎么总是扭扭歪歪,还这么小,像蚂蚁一点大。记忆中小学三四年级写得还过的去。我搬出一堆以前的作业本去翻,翻到五年级的作业本时,找到了答案。原来,那会作业要抄写几十遍,他就拼命的挤着写,密密麻麻,字越写越小。我找到了原因,可是我很后悔怎么没有早发觉并及时去纠正过来。上星期我还给他看卢星筱的字,你看看同学都写得工工整整,你要向她学习。

    可能平时还有静不下心、坐不住的习惯等等。像以上这些习惯,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改过来,还有没有时间精力去改,还能不能改好,我心里也打着问号?现在比较懊悔的,当初为何没去相信“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句话呢!

    比较让我放心的是作业不管怎样,他都要完成。去年新冠发烧38.5℃,他都吃颗退烧药坚持把作业完成了,劝他不用做还不成。唯一这次得了甲流,发高烧39.5℃,人实在软得像杮子了,作业部分没写完,培优考试也没去。我说:这学期,你高烧也高过了,个子也长高了不少,都已经“两高”了,啥时候凑成“三高”行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学习成绩也能高歌猛进啊!

三、积极沟通调心态

现在孩子处于青春期,日常接触过程中除了嘘寒问暖的话外,家长自己要适时调整好心态。

1、平视孩子:不能总是以家长的身份去压制他。

2、学会倾听:听听他的述说,听他讲故事,听听他的诉求和意见。

3、适度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4、阻断传染:不良情绪避免在家庭成员间相互传染,多传播正能量。

5、包容耐心:坚持有错就改思想,对教育孩子有一定容忍度,要有耐心,少一份焦虑和不安。

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道理家长都很容易懂,关键在于如何把家庭教育组织好,执行好,落实好,然后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有机衔接。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感想和愚见,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大家好,我是徐朵曦的爸爸,一开始接到陈老师的邀请,让我们在家长会上分享心得,我挺意外的。作为普娃的家长,好像没什么好的学习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我比较汗颜。

      但我想着,世上不会有完美的人,还是要赏识教育,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俗话说得好“数落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我觉得这跟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贴标签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就是父母常对孩子贴各种标签,而孩子由于三观还不成熟,他们无法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只能依靠父母的“标签”来知道,自己是谁,能成为谁。他会从心里慢慢认同父母的评价,把自己等同于父母的评价,找各种“证据”证明父母的评价。不是他故意要跟你对着干,而是他潜意识中,趋向于变成你眼中的那个他。比如,你说孩子笨,他会更笨,你说孩子慢,他就更慢,诸如此类。我们家孩子体育不错,我现在想想这可能跟我们从小就说她体育厉害有关,孩子在无意间听到我们对她的夸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特别棒,然后她就真的做到了。(嗯~,我觉得这个也应该可以在学习中应用,可能后面她学习上也会突飞猛进。)

     在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成绩重要,但健康、快乐也很重要。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我们对她的成绩也特别关心和在意。但每次我去接送她的路上,和她聊的大多是学校发生的趣事或是分享我当天碰到的一些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意无可厚非,但不能让孩子觉得你太在意或只在意她的成绩。考试的时候我们也是跟她强调,我们在意的不是最终的分数,而是你是否在每次考试付出了努力。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能及时发现,认真倾听她的述求,给予她一些处理问题的建议,但也重视她的想法,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多关心孩子的健康,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她处成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家孩子性格大大咧咧,比较乐观,抗压能力也不错。

    每个孩子都会有离开家长,独自面对生活的一天,就像鸟儿一定要独自翱翔,狮子一定要离开狮群一样,不管家长是否情愿,他都一定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的食又是第一要务。平时有空的时候,我也会拉着她一起做饭。刚开始,我会给她讲厨房里的一些安全知识,让孩子熟悉厨房里的刀具,燃气灶的使用方法,一些电器的基础操作及注意事项,先做好示范,再让孩子慢慢去接触,亲自去操作。慢慢的,她会炒一些比较容易的菜了,再到后来,她还会做一些她自己的创意小菜了。让孩子学会做饭,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多体验生活不起眼的家事,这样他们长大会更懂得生活。如今社会,孩子学习压力重,家长又一直盯着成绩,导致有些孩子和家长的矛盾日趋紧张。跟孩子一起做饭,也能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如果我们利用周末的时间,放下手机,跟孩子一起做饭,一家人都参与做饭,体验做饭的乐趣,同时跟孩子讨论这道菜的味道,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慢慢的也会和孩子有更多共同话题讨论。

    当我结束我的发言时,最后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当我变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谢谢大家!


    看见成长,点燃希望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邵炳毓的家长,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给了我们这些家长这样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谈到教育这个问题,我感到些许不安,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与其它优秀的孩子相比,我家孩子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是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看见成长,拥抱希望

    我家孩子并不是学习基础非常牢固的孩子,在七年级的时候,因为偏科成绩不理想,很难突破年级段前100,那时他每次知道成绩情绪都十分低落,老师也给予他不少鼓励,回到家里我和他爸爸也都没有抱怨,而是帮他一起找原因,跟他分析了综合成绩对中考的重要性,让他认识到学习绝不能只挑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得学会平衡。当孩子静下心来,沉淀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我看到自身的努力和老师、家长的鼓励还是用的。

二、知足知不足,砥砺前行

    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修正的过程,像我家的孩子也有很多不足。还存在偏科现象,文科相对要弱一些,我们会要求他多背诵积累一些知识,基础分一定要保住。他在做作业方面,还不够认真,有速度没质量。在经过与老师交流得知,他在课堂上太过活跃,经常爱发表自己的看法,容易影响到老师的上课思路,这点还需要加强约束,在课堂上多听老师讲。  

三、面对挑战,去迎接最后的胜利

    现在我们的孩子都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愿意跟我们交流,他们渴望独立,嫌弃父母的唠叨,爱耍小脾气,并且还有点自以为是,最主要的是很快就要面临中考的压力,不知在座的家长朋友是否深有体会?这个时期我们家长和孩子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里我想对各位家长们谈谈我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高效学习的秘诀在于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但是我很少给他压力,因为我相信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很紧张,也很努力,作为父母,我不会再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所以我一般是切合孩子实际,和孩子一起订立一个合适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每一次小目标的实现,都会给孩子带来愉悦和信心,孩子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个小目标。

    其次就是倾听和接纳,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倾听是表达尊重,欣赏是传达赞赏。真正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诉说,当孩子愿意跟我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我都会认真倾听,并且参与孩子的话题中来,孩子生活的学校就是一个属于他们的生活圈,有和谐的乐章,也有不和谐的噪音,当我认真倾听时,孩子才会将心中的块垒释放出来,我能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不足,欣赏他的优点,当孩子愿意跟我们分享才是我了解孩子的唯一途径。

    再次,就是在家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一个心灵的港湾,是彼此依偎的温暖场所。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我相信孩子是想好好学习表现优秀的,也是渴望向上,渴望能够得到他人肯定的,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肯定,我现在特别怕自己不经意的冷语,打击到孩子。在跟孩子沟通时我尽可能多看优点,用信任、尊重、商量和鼓励的语气来和孩子相处,沟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扶持着孩子,让他们在蹒跚前进时,看到温暖,看到希望,从而激起勇往直前的信心。

     最后,我会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家长该做的工作,比如配合学校作息,周末家庭作业的监督等等。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其责任之大,难度之大我们可以想象,光靠老师也是远远不够的。我相信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形成孩子成长的最大合力,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育是一份责任,也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培育,也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让我们携起手来与孩子一起配合老师风雨同舟,通力合作,相信一定会赢得希望的明天。

    我的发言到此完毕。

    谢谢大家!

冯星瑜爸爸寄语:

陪伴孩子成长,是幸福快乐的。陪伴不只是在家里盯着做作业,周末多去骑车踏青,寒暑假去看看大千世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能只盯着学习成绩,永远刷不完题。倾听孩子的心声,适当放手让孩子更独立,用自我意识去改变自己,只有内心坚强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我是卢昱筱的家长,首先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陈老师给予我这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优秀的家长一起来分享探讨如何陪伴和教育孩子。作为父母,我感到非常惭愧,一直以来我觉得我自己并不是一位特别合格的家长,有很多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首先来聊一聊我的孩子的学习历程,我的孩子卢昱筱用二个词来行容就是“懒”和“心态好”,她是从大溪上学上来的,乡下的小学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我们也是以一种散养的方式让她开心的学习快乐的玩耍,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现在,她每天只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然后每回家后就吃喝玩乐,过得很轻松,一直到去年的八上,学校进行了培优考试,她是以第五十名的成绩进入了甲班,当时她还沾沾沾自喜,认为以她的成绩都能进入甲班有点不可思议。进入甲班之后,第一二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她还会反省 ,为什么我跟别人的差距那么大,回家偶尔还会做几道课外题。但是,到后面的第四五次成绩出来还是照样的五六十分,她就有点怠慢处于摆烂状态,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期中成绩从年级的42掉到了年级141,后面加上疫情学校停课的原因期末考取消,她每天就抱着平板过日子。这样到了年后,我记得大概是大年初三的晚上,我和她爸爸找她聊了一会,大概意思就是以她现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是进不了培优的,乙班也进还去,分析了利和弊。当天晚上她反省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床跟我讲:“妈妈,我要混进中上半区去。”(因为培优班的座位是按成绩排的,刚才也说了她是第五十名,所以当时的位置是在最后一排最角落的一个位置),从大年初四开始,她就埋头苦干,这十天真的让我见证了她学期生涯中最最认真的十天。最后的结果令人满意,所以说有努力的日子就会发光,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第二方面就讲讲家庭教育,我和孩子爸爸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合情合理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女孩子比较喜欢明星的CD、周边等,我就说你想要你的东西你就用你的成果(劳动成果或成绩)来跟我兑换,所以每次她成绩考得还OK的时候,有什么需求我都尽量会满足她,当然这些东西价值不高,都在几十至一二百。还有一点就是要宽容孩子适当解压,我们家的解压方式就是只要你有时间我就带去也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众生。

    今年我的分享就这么多,俗话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一生最容易走的路,在孩子成长之路上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学习,一起进步,静等花开。

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徐朵曦的爸爸,一开始接到陈老师的邀请,让我们在家长会上分享心得,我挺意外的。作为普娃的家长,好像没什么好的学习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我比较汗颜。

    但我想着,世上不会有完美的人,还是要赏识教育,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俗话说得好“数落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我觉得这跟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贴标签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就是父母常对孩子贴各种标签,而孩子由于三观还不成熟,他们无法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只能依靠父母的“标签”来知道,自己是谁,能成为谁。他会从心里慢慢认同父母的评价,把自己等同于父母的评价,找各种“证据”证明父母的评价。不是他故意要跟你对着干,而是他潜意识中,趋向于变成你眼中的那个他。比如,你说孩子笨,他会更笨,你说孩子慢,他就更慢,诸如此类。我们家孩子体育不错,我现在想想这可能跟我们从小就说她体育厉害有关,孩子在无意间听到我们对她的夸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特别棒,然后她就真的做到了。(嗯~,我觉得这个也应该可以在学习中应用,可能后面她学习上也会突飞猛进。)

    在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成绩重要,但健康、快乐也很重要。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我们对她的成绩也特别关心和在意。但每次我去接送她的路上,和她聊的大多是学校发生的趣事或是分享我当天碰到的一些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意无可厚非,但不能让孩子觉得你太在意或只在意她的成绩。考试的时候我们也是跟她强调,我们在意的不是最终的分数,而是你是否在每次考试付出了努力。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能及时发现,认真倾听她的述求,给予她一些处理问题的建议,但也重视她的想法,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多关心孩子的健康,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她处成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家孩子性格大大咧咧,比较乐观,抗压能力也不错。

    每个孩子都会有离开家长,独自面对生活的一天,就像鸟儿一定要独自翱翔,狮子一定要离开狮群一样,不管家长是否情愿,他都一定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的食又是第一要务。平时有空的时候,我也会拉着她一起做饭。刚开始,我会给她讲厨房里的一些安全知识,让孩子熟悉厨房里的刀具,燃气灶的使用方法,一些电器的基础操作及注意事项,先做好示范,再让孩子慢慢去接触,亲自去操作。慢慢的,她会炒一些比较容易的菜了,再到后来,她还会做一些她自己的创意小菜了。让孩子学会做饭,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多体验生活不起眼的家事,这样他们长大会更懂得生活。如今社会,孩子学习压力重,家长又一直盯着成绩,导致有些孩子和家长的矛盾日趋紧张。跟孩子一起做饭,也能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如果我们利用周末的时间,放下手机,跟孩子一起做饭,一家人都参与做饭,体验做饭的乐趣,同时跟孩子讨论这道菜的味道,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慢慢的也会和孩子有更多共同话题讨论。

    当我结束我的发言时,最后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当我变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谢谢大家!

阅读 8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