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境,研学研行——武汉市高一化学真实情境创设主题教研活动

阅读 2563

  春意盎然馨风刮,芳草萌绿满树花。

        2023年4月26日,武汉市两百多名化学教师齐聚武汉市第一中学参加全市“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课例研究”教研活动。

开场:彭伟桥

  江汉区化学教研员彭伟桥老师作为东道主,幽默风趣地进行了活动的开场。彭老师首先向各位到场老师们表示了欢迎,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和流程,目的就是为了推进武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校建设工作,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提升武汉市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到场前来指导的专家有武汉市化学教研员韩富军老师,各个区的化学教研员。同时,到场的还有武汉市高一化学中心组成员和武汉市《创设情境调动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研究》课题组的各位成员成员。

示范课:曹清

  首先现场展示的是武汉市第一中学精英教师曹清老师的课《烷烃的结构》。课堂中创设真实情境,从天然气到石油气,对化学史料进行了情景剧演绎。

《甲烷的结构发展史》情景剧

主持人:1808年,原子论创立者道尔顿首次提出了甲烷的组成。

道尔顿:甲烷分子应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

主持人:而在这之后凯库勒又有新的认识。

凯库勒:哼,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那么要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合物中碳应该是四价的。那么甲烷分子应该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PPT呈现)

主持人:1874年,范霍夫和列别尔对甲烷的空间结构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范霍夫:我发现二氯甲烷的结构只有一种。(拿模型)

列别尔:如果甲烷是平面型结构,那么二氯甲烷就应该有2种,而二氯甲烷的结构只有一种,这说明甲烷的结构应该是四面体形。

主持人:新学说一经发现,便遭到了强烈的批判,直至近代X-射线和电子衍射证明甲烷中C-H键间的键角为109°28′,这也进一步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鲍林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了碳原子价键呈四面体构型的真正原因。至此人们对甲烷结构的认识才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

  通过《甲烷的结构发展史》体验化学史上重要人物对甲烷的结构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再接着提出拼插活动,构建乙烷丙烷的结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互动。

  学生通过拼插活动,摸索烷烃结构,提出烷烃的概念,这里充分展现了武汉市第一中学学生的风采。

        “同系物具有一同,一不同的特点,一同指的是结构相似,一不同是指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曹老师循循善诱,温柔可亲。

        在拼插丁烷时,同学们拼出了两种结构,上面这种没有支链,下面这种有一个支链。这两种结构是什么关系呢?通过比较它们部分的物理性质发现,它们的熔点和沸点都不相同,说明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又引出了同分异构体的定义。

        一节课从“甲烷的结构”到“烷烃的结构”再到“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盘旋上升, 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化学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化。

报告:徐东方

  第二个环节是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的化学教研组长徐东方老师作了题为《基于真实情境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课例研究》的报告。

报告一共分为四块内容

  • 情境与情境教学法
  •  基于课标的情境设计与教材分析
  •  基于情境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典型案例实施与解析

  她从情境和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引入,剖析了目前国内对其研究的现状。在课堂教学范围,华东师大的王祖浩教授给出的情境定义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的一种适教适学的氛围,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到,情境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情境的功能或者目的是服务于高阶思维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的。

        接着徐老师又从课标出发,深度剖析了教材中的情境,将它们分为实际应用情境,化学史情境,生活情境,实践情境,知识类情境,自然情境,并统计了教材中它们的数量。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情境素材建议”一共有 183 个,这充分说明了新课标对教学中情境素材的关注。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化学教材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置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具有真实情境性,体现时代性。新课程标准从基本的课程理念到课程内容,再到教材的编写建议,都在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创造的情境越真实,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发展其高级思维能力。

  在第三块内容中,徐老师对“高端备课”中的大单元教学案例进行剖析,谈了为什么需要大单元情境,如何处理单元大情境和课中小情境的问题。现今教育多以单课时教学为主,学生无法将单课时所学内容进行关联。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到结论的学习仅属于浅层次的学习,而课改倡导的是把现象或情境作为学习的起点,最终是为了学生获得素养,素养里面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品格。想要从现象到素养,中间就发生了深度学习。大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以“某个大情境或大任务”为中心,组织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时组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进而达到深度学习。

  最后她用自己在《氯气发现之旅》中的创意设计,展现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的优秀案例。整个报告深入浅出,深受老师们的好评。

点评:韩富军

  第三个环节是武汉市化学教研员韩富军老师的点评和小结。韩老师首先对武汉市一中曹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五个亮点让大家耳目一新。

亮点1:课堂教学始于“真实情境”,实现“生”临其“境”。从天然气到石油气,从化学史料到“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烷烃的用途,体验化学史上重要人物对甲烷的结构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

亮点2:活动任务蕴含“问题驱动”,引导知识建构。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任务和挑战性问题,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亮点3:通过拼插乙烷、丙烷等分子球棍模型,让学生 “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认知烷烃的结构,内化“碳四价”理论,展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亮点4:注重化学知识的结构化,用知识结构化统领教学过程,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亮点5:精心设计多重活动方式,促进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本节课中学习的活动方式有角色扮演、拼插模型、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完成任务、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随后韩老师又点评了武汉市第十二中学徐东方老师的报告,对其充分的准备、娓娓道来的讲述提出了感谢与赞赏。

  特别是其中的“大单元”教学案例,从大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到课时小目标,从大单元大问题到课时小问题进行了再次讲解。

  接着韩富军老师语重心长地和在座的高一教师分享了就“教学目标”该如何标准书写提出了些许建议和指导,并且以曹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现场优化。韩老师提到新课改着重强调学习主体的变化,无论是优质课大赛还是教学设计比赛都非常看中教学目标的书写。韩老师教得细致,底下的“学生”学得认真。

  韩老师还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 建议1:依据课程标准和马杰行动目标理论,科学规范表述教学目标,应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
  • 建议2: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全面落实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
  • 建议3:科学建构教学系统,教-学-评一体化。在第三个建议中,经验锥模型的图片引发了在座老师的热议,纷纷表示深有感触。

  最后,韩老师感谢了到场学习的老师,中心组成员,也感谢江汉区化学教研员彭伟桥老师带领的教师团队,感谢武汉一中的场地支持。韩老师更提到这一系列主题活动还会再开展,会和大家交流更多分享更多,在座的老师们都纷纷表示期待。

阅读 25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