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军国:匠心结出“非遗盆景”

丁哥
创建于2023-04-26
阅读 3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0:04

    30年来,他孜孜以求、勤奋好学、善于创新,在不断传承古人技艺的同时,合理利用各种工具和表现技法,在反复实践中不断积累、沉淀、创新,将“根雕艺术”与盆景制作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黄荆根艺盆景”,凸显形态奇特古雅、虬曲多姿、枯朽斑驳、崆峒嶙峋的特征。这种造型上力求天然,以根代干,因型随意,独到精湛的表现手法,使黄荆盆景更加美轮美奂、美到极致,成为其它树种不可代替的品种。

    盆景源于中国,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人们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在山东沂蒙山区,农民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盆景产业,黄荆盆景因其树种及造型技艺都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成为代表树种之一。蒙阴县的丁军国是黄荆盆景的主要传承人。他在传承传统制作工艺和表现技法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强调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不断创新,将根雕艺术与盆景制作融合,独创了“黄荆根艺盆景”,填补了盆景创作的一项空白,提升了黄荆盆景文化内涵,凸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通过发起举办盆景艺术展览、制作发布网页、利用报刊和新媒体等形式,把传统盆景艺术与现代盆景发展有机结合的创新成果进行广泛传播,带动了一大批盆景爱好者参与其中,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穿越时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蒙阴县地处泰沂山脉腹地、蒙山之阴;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土壤以棕壤类最多,褐土类次之,潮土类最少。

    明朝末年,兵荒马乱,丁军国的高祖丁青和族人从山西逃难来到山东蒙阴,择一名为“吴家洞”的岩洞定居。这里依山傍水,群崮连绵。丁青一家和族人就地取石,在狭长的山洞洞口砌上前墙,安上门窗,洞中也用石头垒成山墙,分隔成五户人家。从此,族人在这里以洞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渐过上了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虽然生活相对清贫,但也算悠闲恬静。安生下来,闲暇时,丁青便到崮崖上采来黄荆,栽进洞前的石盆里,用祖上传承下来的手艺,栽培制作盆景。由于山崮多岩石,黄荆桩材资源丰富,型态好,在父亲的指导下,丁青制作的黄荆盆景生动传神,深讨族人喜欢,也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瞻。

    1980年代,最后的山洞人家搬迁到山下的茅草屋,曾祖父丁兆禄,爷爷丁守连和父亲丁念存,传承了祖上的黄荆盆景技艺,用上了陶土盆和瓦盆,庭院里,房前屋后都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黄荆盆景,装点着山里人家的生活。

    伴随着时代变迁,现如今,山洞人家告别了茅草屋,住上了新瓦房、小康楼。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不断充实和丰富,黄荆盆景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也一直传承下来。

    存续了上千年,黄荆盆景在蒙阴民间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最后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即规律形和自然形。全县盆景爱好者现在有400多人,分布在各乡镇和蒙阴街道,有的乡镇建有专门的盆景园,有的村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庭院式养植。

    作为黄荆盆景第五代传承人,齐鲁文化之星、中国“崮文化”创始人丁军国,在蒙阴街道东汶河畔建立了集栽培、养护、创作、展陈于一体的黄荆盆景园。园内从传统的手锯、木锉、砂纸、剪子、凿子、刷子等等到现代的角磨机、手电钻、直磨棒、叶芽剪、拉丝刀、雕刻刀、破杆钳、铝线有等各式各样的栽培用具和创作工具应有尽有。

    小荆园大景观。丁军国的盆景园内现育有黄荆原始素材300多棵,其中成品80多盆,这一件件仿树石型和动物型作品造型古朴,独具匠心,饱含深意,绽放着时代光芒。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黄荆盆景发展传承与创新的缩影,领略和展望齐鲁崮乡特色盆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可称为中国黄荆盆景发展轨迹的历史教科书。

    时光不尽,匠心不止。如何保护这一成果,将蒙阴盆景文化传承下去,丁军国有着独特的见解,掌握着话语权,他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该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争通过与沂蒙盆景人、广大盆景爱好者一道,赓续前辈匠心精神,开拓创新,进行原创性创作,使古老的艺术常青,不断扩大盆景文化影响力,为蒙阴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阅读 3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