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纹饰都是一次文明的触碰,
每一个标本都是一个不朽的奇迹,
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每一座建筑都是一本石头的史书,
这里是关中民俗博物馆,这里珍藏着文明的精髓,文化的灿烂。
这里迎来了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学习的高新三小学子们。
几天的阴雨天气开始放晴,高新三小的孩子们今天的心情如同晴朗的天空一般,开始了“快乐于行,研学于心”的研学活动。
今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共同走进民关中民俗博物院,感受明清诗书画,感受关中文化和历史。
我们先走进了被称为“地上博物馆”的拴马桩博物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民俗博物院里共有8600多根拴马桩,这里的拴马桩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拴马桩不仅有拴马的作用,还有镇宅辟邪的作用,也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进入大门,我们欣赏着墙面上的精美图案,寻找着”长安八景”和”八水绕长安”所指的八水,您知道吗?也来找一找,说一说吧!
进入博物馆大门,十余座深宅大院沿街排开,显得古朴、厚重。
首先,我们走进了“梨园”,这里的梨园可不是盛产水果”梨“的园地,而是戏曲的代表地。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华阴老腔,磅礴的气势,豪迈的唱腔,被称为是“黄土地上的摇滚”,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华阴老腔非遗艺人的讲解下,认识了们民间乐器,上台学唱了几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板凳低板凳都是板凳……”,还真挺有意思的。
随后,我们在景区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一明三朝元老孙丕扬的家府、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宅院、崔家槐院、耿家老宅、樊家旧居、毛家大院等完整院落,一路走来,恍若时空穿越、重回明清。
这里的每一座院子都讲述着主人的故事;每一副对联都有深刻的含义,教育子女耕种、读书、勤俭、忠诚,美好的品德是家族兴亡的根本。每一幅壁画到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观看倾听中,我知道了明清大院的建筑特点,也懂得了关中八大怪“房子半边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俗语,“门当户对”“半斤八两”成语的来源,中国建筑的中轴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福”,“四君子“”,不禁赞叹:古人生活这么讲究,这么智慧,这么有品味。
午饭后,我们又在民俗体验馆学习剪纸,中国结的由来,亲手制作一枚红色的窗花,一件红色的中国结。古往今来,民间艺术剪纸、中国结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班同学还合作完成一块木板拓片贴画。同学们学得多认真,做得多精美!我们心想:一定要将讲这些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我们时刻记着,我们是在研学。研学前,我们明确研学目的,确定主题,查找资料,提出问题,期待研学中解决。研学时,我们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悉心倾听,认真记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行走的课堂上,边走边记,这一件文物记录下他的历史,那一件建筑倾听他的故事,留下了我们最美的学习姿态。
研学结束了,我们又进行了毕营仪式,老师表扬了我们文明、守纪,爱学习,会学习,我们心里很高兴,也喜欢这样的学习。我们在这次研学中,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博物馆,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还学会了与同学合作分享,增强了实践能力,真是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