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无疑是美丽的,美在樱花盛开,美在桃之夭夭,美在子规清啼,美在春雨如烟......
在这最美胡人间四月天,吉安县中小学一行十五位语文教师在县评测研中心肖远恩主任的带领下,来到美丽的铜都——德兴,参加由“”江教传媒”主办的为期三天的“阅读与写作研训班”。本次活动,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一场丰富的阅读与作文教学和研究的文化盛宴。通过这三天的学习,与会的每一位学员都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阅读和写作永远是语文教师最关注的话题。由全国中语会原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教师阅读与写作教学》讲座,无疑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和启发。
在讲座中,顾教授从时代要求,教育改革,教师使命三个环节展开研讨教师阅读与写作教学。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顾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小学阶段、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学好语文要都要读好三本书,写好两篇文,养成四个好习惯。”
读好哪三本书呢?要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三本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要做到知行合一,把书本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写好两篇文,一篇叫规矩文,一篇叫放胆文。所谓规矩文,就是写作的基本规矩,规矩文重在打基础,练好写作的基本功。所谓放胆文,就是自由地发挥,充分地表达。学好语文,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四个好习惯。即享受阅读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乐于表达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报告的最后,顾教授告诉我们“语文是什么”和“语文的任务”是什么,让我们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教师必须坚守语文初心,牢记语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使命。在保证语文教育基本任务不变的前提下,语文教育理论、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等,则应尽可能“变”,而且必须“变”。这些“变”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更便捷、更快乐。
整场讲座,顾之川先生滔滔不绝,激情澎湃,让人受益匪浅。先生以渊博的知识和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赢得全场的掌声。
全国新闻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万明华先生以自己在阅读与写作的经历做了“悦读中华经典·弘扬时代价值”的主题讲座。
讲座中,万明华先生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报告开场,他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先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经验,深入浅出,让在场的学员明白:坚持阅读,笔耕不辍,学会从古圣先贤中寻求为学之道,方能领悟写作之真谛!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将祖国的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正如歌词所说“想说爱你不容易”,古诗文距我们遥遥千载,如何正确理解古诗文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呢?华东师范大学方笑一博士为我们带来的《古诗文阅读及在写作中的运用》,可谓“及时雨”。
方老师从古诗文阅读疑难及解决之道、古诗文的阅读方法、如何在日常写作中化用古诗文这三点展开讲述。方老师以六句常用古诗的疑难、误读现象为引,说明这种情况很多。如何“拨乱反正”?方老师推荐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和《古代汉语词典》等可靠辞书和靠谱的网络数据库。
古文晦涩难懂,如何阅读?方老师提出四步阅读法:弄清文章立意;把握文章结构;注意文中是否有寄托、翻案、讽喻;特别留意文中重复的语句。要教学生古诗,老师自己要读懂古诗:诗题的每一个字都不可忽略;关注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分析情感关系;抓住关键字词;注意对举的诗句。针对最后一个要点,方老师做了着重阐述。
古诗文永远不过时,在日常写作中恰当化用古诗文,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文言入白话,白话转文言,在方老师顺手拈来的实例中,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那么我们要如何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呢?上海大学中文系谭旭东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打通阅读到写作的通道》这场讲座顿时让我们醍醐灌顶。
谭教授从如何理解语文课、几种流行语文课型的探讨、如何理解阅读课、让语文课和阅读课简单起来和如何理解作文这五大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谭教授也教会我们如何理解作文,理解作文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语文,不是“语+文”,而是“由语到文”,正确认识语和文的关系,即理解了读与写的关系;第二是文字组装,而文字的创意组装才会让人觉得新鲜、奇异、美;第三,组装文字是一种游戏,创造新的语言才是才华;第四,写作有记录、表达、创造三类。它们之间有递进关系,但也不是线性的递进,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第五,作文是最基本的写作,是最初的文字训练。
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锦绣,可以织出美丽的段落;课本可以作为模写的标本,是锦绣,可以织出美丽的篇章;课本是激发思维的触媒,是锦绣,
可以生发学生的思维与美感。
戴清老师以《胸藏锦绣 无忧花开》为题,给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教学心得。她认为写作需要用好语文书,跟着课文学写作,她引导学生围绕四个“每”进行习作。
思维导图成倍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效率,让学生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跳出课本,纸上得来终觉浅
走进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戴清老师根据学情灵活设计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素材分享……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师生一起,用灵活之水浇灌综合实践之花。
出口成章,非一日之事;
下笔有神,非一日之功。
积累就像收集花肥,一呼一吸都是养料。戴清老师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习作要求,让学生收集相应的素材,定期举行素材分享会。
戴清老师从用好语文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视课外积累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习作教学心得,值得我们借鉴。其实,只要我们坚持,用心浇灌,那些习作教学中看似波澜不惊的每一天,总会有一天让我们看到坚持的意义。
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来自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的黄莺老师用如其名般美妙动听的声音带领学生们走进六年级下册习作《心愿》。
黄老师以自己的心愿为起点,倾听了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心愿,先让学生写个人心愿日记,激活旧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回顾了已经学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体会出来。
接着通过范文《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人类的一封信》这个典型范例,向学生解释了什么叫做写作目的,它的构成元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具体的体会出如何用写作的目的去指导选择合适的写作方式。
在写什么的指导上,黄老师巧妙地用思维导图给学生的习作搭好了支架:关于个人的,关于社会的、关于家庭的,关于其它的......这有助于学生确定写的方向。在怎么写的指导上,黄莺老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想写给谁和想表达的目的,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记叙故事、写信、日记、诗歌......这拓宽并丰富了学生写的内容。
整个习作课,从学生的写作角色出发,到写给谁,再到要想表达什么、再到表达方式的选择,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有目标的习作对话交流中完成了《心愿》的表达。
德兴新秀王超老师,一个从教5年的优秀教师,给我们诠释了“后生可畏”的真正含义!
他围绕“随文巧练笔,读写溢芬芳”这一主题,做了作文教学经验分享。王老师的作文教学紧扣语文新课标,以课本为写作蓝本,充分发挥课本的指导性,让课本成为孩子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走进文本,仔细品读,从课本中汲取养分,积累语言,在此基础上,再领着学生走出文本,面向社会,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再结合课本所学的语言与写作技巧,把自己的生活见闻付诸笔端。王老师分享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经验,可操作性强,为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清华附小王湘玲校长以《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例,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与实施”这一主题做讲座。整个讲座分为“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标准中几个概念的厘清”、“例谈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与实施”三个部分,王校长在讲座中对新课标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解读,结合《为人民服务》一课,从背景到文本,再到文章背后隐藏的深层精神内涵逐一分析,解决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难题。
整场课例分享,王校长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抑扬顿挫,节奏收放自如,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让每一个学员内心无比钦佩。
此次活动时间虽短,但意境绵长,令人回味无穷。此次活动给了我们理论的指导,为我们以后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我坚信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教师的理念一定会有大的提升,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一定会有大的促进,让我们语文人以这次的培训为契机,乘着“悦”读之风,通过不懈努力,让我们学生悟出“妙”写之法,使写作之花绽放的更加耀眼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