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标明方向,
聚焦量感话教学。
群英荟萃聚海容,
乐学课堂促成长。
为了落实新课标理念,推进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探寻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2023年4月21日,襄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学习课标明方向,聚焦量感话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在襄阳市海容小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襄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办,襄阳市海容小学承办,襄阳市荆州街小学协办。襄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数学教研员李湘娥老师与襄城区中低段数学教师们共聚海容,同思共研。
抱团研磨促提升
“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活动前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襄阳市海容小学数学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一次次研讨、一节节听课、一遍遍修改,并多次邀请区教研员李湘娥老师深入课堂手把手指导,整个磨课过程开展得扎扎实实。
课例展示显风采
本次教研活动由襄阳市海容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章芸老师主持。
第一节课是由襄阳市海容小学数学教师马婷婷执教的《曹冲称象》一课。马老师从生活实际入手,唤醒学生对生活中“质量”的已有经验;通过分组称“象”、掂一掂、盲盒小游戏的活动,使学生对量感的理性认知更丰实、理解更深刻,让学生了解等量代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马老师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和数学表达,力求在多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说课环节中,马老师从说教材,说学期,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展开说课。马老师在导入环节,从生活实际入手,依托“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3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对量感的理解,对本节课,马老师也反思到,在分析总量与分量的关系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第二节课是由襄阳市荆州街小学韩昙老师带来的《认识身体尺》。二年级学生处在小学低段,是具有童真的年纪,绘本《身体上的尺子》激趣引新,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同时也能着眼于自己的身体做出思考,给学生探索不同身体尺的秘密提供了非常浓厚的求知欲望。在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一拃、一脚、一步、一庹之后,韩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描述各种身体尺的距离、选择适当的身体尺、再到用身体尺实际测量实物长度,每一个环节衔接紧凑,沉浸式体验量感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韩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测量方法,明确测量的准确性,减小误差。再由小组活动二,收集和汇报数据,猜测是哪位同学的身体尺,这个环节是长度量感认知的升华。
说课环节韩老师立足新课标,阐述了量感的内涵,针对低年龄段的学生,利用绘本教学串联课堂,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展开对身体上的尺子的测量,二是利用身体尺去估测实际物体。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发现用“身体尺”量确实很方便,利用身体尺能帮助我们较快得到测量结果,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韩老师也谈到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在用身体尺估一估实际物体的环节,没有放手学生,学生的测量较为局限,活动开展不够充分。
探讨交流共成长
襄阳市海容小学邹琰老师对马婷婷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课,邹老师认为这节课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新颖,紧密联系生活。
马老师通过掂一掂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培养量感。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二、问题引领,激趣引知。
本节课马老师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游戏体验,充分感知。
马老师精心设计了3个游戏活动,层层体验,层层铺垫,不仅让孩子们建立质量的概念表象,更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量”,形成“感”。
纵观整堂课,马老师准备充分、设计精心、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襄阳市荆州街小学王琛老师对韩昙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韩老师从绘本《身体上的尺子》激趣引新,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同时也能着眼于自己的身体做出思考,给学生探索不同身体尺的秘密提供了非常浓厚的求知欲望。在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一拃、一脚、一步、一庹之后,韩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描述各种身体尺的距离、选择适当的身体尺、再到用身体尺实际测量实物长度,每一个环节街接紧凑,沉浸式体验量感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本课最重要的环节,同样是课桌长度,为何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迫切想知道自己身体尺的不同长度。这个环节是长度量感认知的升华,会分析,会判断,会使用数据解决问题。最后,韩老师联系生活,拓展应用,进一步说明学以致用的必要性,把数学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都体现出来。
总结引领同发展
两位隆中名师认为这两位青年教师的课都具备以下3个特点:新,实,活。新:教材新,理念新,设计新。实:课堂教学真实,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务实。活:教学素材鲜活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体验生活化。在量感的教学中做到了“动中显序,量中求思”。
专题讲座引思考
襄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数学教研员李湘娥老师作题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变化与教学改革》的讲座。李老师围绕新课标中综合实践的主要变化、综合实践的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进行分享。
李老师指出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更集中指向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跨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突出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李老师建议“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考虑问题引领的形式,设计长程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得出结论,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主题活动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指导应面向全体,全程跟进,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与他人交流,需要怎样的帮助等;指导学生反思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描述感受、表达收获、总结发现。
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对新课标中“量感”这一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相信在教科中心的引领下,全体襄城小数人以教研员李湘娥同志为核心,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共同擦亮襄城小数响亮品牌!
春风如贵客
携手乐教研
共话新课标
同行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