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牙周疾病,很多朋友会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从媒体报道、科普宣传甚至一些口腔保健产品的广告中经常听到这个词,可谓是口腔健康相关的“高频词汇”,“陌生”是因为和我们熟的龋病(虫牙)、牙髓炎(牙疼起来真要命)、第三磨牙阻生(智齿)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常见口腔疾病相比,它似乎又有些抽象。
我们在门诊接诊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朋友,表示自己刚做完体检。体检医生说有“牙周疾病”,于是前来就诊,但他们觉得牙齿不疼不痒,只是偶尔 “牙床上火”,或者刷牙时牙龈少量出血等,往往并不认为牙周疾病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还有一些患者,可能是最近一两年或者几个月,突然觉得牙齿咬东西用不上力,或者有些牙齿不敢咬硬物,随之牙齿松动,甚至有一些牙齿自行脱落,“医生,我每天都很认真刷牙,为什么牙齿会松动了呢?”“我看到掉下来的牙齿,既没有虫牙的洞,也没有崩掉或者裂开,好端端的牙齿,怎么就掉了呢?,这些患者往往带者各种不解及对疾病的恐惧、焦感前来就诊。
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牙周疾病,究竟是怎么得的?
牙周,从字面的理解,就是牙齿周围的组织,如同摩天大楼的地基一样,构成了牙齿牢固的根基。虽然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结构,但由牙跟、牙周膜、牙骨质和牙槽骨构成的牙周组织仍然可以牢牢地将牙齿稳定在牙槽窝内,为我们一生中完成数亿万次的咀嚼保驾护航。当外来入侵者将战火燃烧到牙周这条防线时,我们机体的抵御力量和来自外界的刺激因素在牙周组织内发生交战,便导致“交战”结果——牙龈红肿充血的炎症表现。倘若入侵者来势汹汹,防御者且战且退,牙齿的“地基” 也会被持续地侵蚀与破坏,最终导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惨结局。
那么,究竞什么样的入侵者,是牙周疾病的罪魁祸首呢?如果将牙周疾病的 “战犯名录〞进行一个排序,那么排在第一号的当属牙菌斑。 我们都知道很多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牙菌斑又是什么呢?我们的口腔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细菌仓库,唾液、舌背、口腔黏膜筝处的细菌,时时刻刻在牙面上聚集,当这些细菌彼此黏附在一起,便形成了不能被水冲掉的菌斑,菌斑中的细菌不断地释放毒素、促使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唾液中的一些矿物盐在没有及时清除掉的菌斑上沉积,又形成了牙石。牙石为菌斑提供了更好的避风港,其粗糙的表面又进一步地吸附更多的细菌、 毒素来到牙周组织的阵地 “兴风作浪”。如果我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没有定期看牙周医生的意识、不能及时地清理掉这些污垢,便可能引发牙周疾病。
菌斑作为引起牙周疾病的“主犯”,有一些作为跟班小弟的“胁从犯” 与其狼狈为奸。一些促进菌斑滞留、影响口腔清洁的因素,同样会促进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牙齿表面的一些未治疗的龋洞、经常塞牙、制作不规范的假牙或者牙齿矫正装置等,一切藏污纳垢的局部因素,都可以为菌斑提供生长的温床。
当然,倘若机体防御的堡垒固若金汤,即便入侵者坐拥 “坚船利炮”, 怕也难以让牙周疾病纵情肆虐。正如在流感高发季节,有些人频频中招而另一些人却无缘感冒一样,不同的人对牙周疾病致病因素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想彻底解释清楚这个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当然,我们可以较为肯定的是,吸烟、糖尿病、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其机体抵御牙周疾病入侵的能力往往相对较弱,在入侵者的攻击下,更容易“兵败如山倒”,在短时间内从看似平常的“上火”更容易发展到牙齿松动、 脱落等难以挽回的结局。
总之,想要“未雨绸缪”,远离牙周疾病的困扰,或是“及时止损” 治疗牙周疾病,都需要对牙周疾病的“主犯〞牙菌斑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好个人口腔卫生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有效清洁菌斑,让我们对牙周疾病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