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四月二十三日)是“读书日”,说起读书,不由得让我产生一些联想。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如果有一本书在手,会饥不择食,甚至废寝忘食地读起来。
那时候,我们家里人多口阔,收入微薄,基本只能维持生计,买课外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所读的书大多数是从工人文化宫或者群艺馆借来的,也会从朋友和街坊处借,甚至是看到地上丢弃的旧报纸,都会捡起来看得入迷。如果是借别人的书,别人会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归还,因此不得不抓紧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完。
尽管如此,读书仍然是我如饥似渴、乐此不疲的事情之一。正像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写得那样: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历史故事,社会知识,人情冷暖等等。读书伴随我成长,并且终生受益。
赫尔岑曾说过: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读书会使人内心充实,精神振作,能力提高。
我有一个习惯,在读书的时候,喜欢把书中的名言警句记在一个日记本里,作为自己修心、养性和日后做人、做事的借鉴。
读书应博览群书,不教而类。我在读《春秋.战国》,从中看到了那个时期,中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至今的思想家,战略家,形成的经典故事流传至今;我在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时候,从中可以看到那些历史人物纵横捭阖、驰骋疆场的壮举;我读过一些科普读物,知道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我读过《三言二刻》,《今古传奇》,《目睹二十年之怪现象》等古典文学,了解了在封建时代各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我也读过鲁迅的许多书籍、故事,知道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揭露社会阴暗和不公的呐喊;我读唐诗、宋词、元明曲。欣赏唐代大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恣情洒脱、超凡脱俗;从杜甫喊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共疪天下寒士俱欢颜”,理解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见了诗人纵情山水间的闲情逸志;宋词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元明曲中汤显祖邯郸记里有佳句:“开簾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我读过外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以及《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我也读过中国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孟伟哉的《昨天的战争》,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事迹;我读过巴金的《家》、《春》、《秋》和《憩园》。知道在那个年代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向往革命,在追求革命的道路上苦苦寻求。我还读过许多中外名人的传记,诸如:《尼克松回忆》、《李光耀回忆录》、《基辛格回忆录》、大平正芳的回忆录《我的履历书》等等,我从他们的传记里看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其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书是对一个人的品格、性格养成的过程,长此以往,你会按照名言警句中所说的那样去做人、处事。读书能够使人拥有知识和能力,读书才能使人有文化和修养,而文化是一种综合能力。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文化的定义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书中的名句警句是引人向善的良药。然而,近年来,社会上有一些反智的行为,把教育年轻人如何做人、做事,教人向善的名言警句反讽为“鸡汤”,甚至是“毒鸡汤”。把那些如何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利益而损人利己的言行奉为圭皋,恶化了人们的心灵,扭曲了人们的行为,导致了社会丑恶现象层出不穷,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现象应归咎于不读书或者少读书。诚然,读书人中也有见利忘义、行为不轨的人,则另当别论。
无论如何,读书仍然是大多数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珍惜读书的机会,懂得开卷有益,乐此不疲。才能够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