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

千字文
创建于2023-04-23
阅读 25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是从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知道作者的,从此也一直关注他的创作动向。中央电视台曾邀请他担任全国青年歌手比赛的文化常识评委,通过这个节目我对他有了更生动的认识。他对参赛歌手的考问,颇有难度又十分精细具体,解答问题时又极为详尽细致。当然他的考题一定是在大赛组委会限定的范围内的,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选手答非所问,但他对选手们的评语和打分却又十分宽松。由此他的学术态度和良师品格可略见一斑。

       最近我读了他的《老子通释》。《老子》即《道德经》,是中华文化最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有“万经之王”之誉,对传统哲学、政治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诚如余先生所说的:老子通释,是一项体量庞大的系统文化工程。他要在下述六个方面把它弄“通”,才能够得上是“通释”。

    一、通述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

    二、通析每章每节的内在逻辑;

    三、通观两千多年之间的思维异同;

    四、通感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学韵味;

    五、通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和分歧;

    六、通考各种版本的阙误和修正。

       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但余先生却以高超的文字功力和丰厚的文学修养,“用散文裹卷学术”,“在枯燥的学理和考订之间保持畅达的灵性”,保存《老子》原文一篇篇优美的“哲理散文诗”中的“初元的酒韵和醉意”。

    从书中对版本考证的小心和用词用字的严谨来看,余先生做到了。而且完了还不忘大家风度:这只是他“借着最难翻译的《老子》做了一个规模不少的试验,敬请读者教正”。

       余先生对历史中各位研究《老子》的名家都是很尊重的,每提到某位研究者的观点,都明确说明这是某朝某代某人说的,然后说出自己对此观点的异同,充分说理后提出自己的译句,而并不因为某人是历史上的大家而苟同。

       如哲学史大家冯友兰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的批判,余先生明确地提出质疑。他在大篇幅地引述了原文后,列举了四条理由对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老子评述的反驳。但也体谅冯先生的难处,认为“他本来不该这样”,他对老子的批判“也许与某个阶段的社会气氛和学界风习有关”。

       是的,我也觉得老子这句话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冯友兰可能是出于什么需要,恶意地将其曲解并进行阶级斗争式的严厉批判,让人看了一头雾水。其真实原因也许象余先生所说的那样吧。

      《老子》虽然是中华文化的一座巨大的历史丰碑,但由于每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和时间跨度上向后不可能兼容的遗憾,使得历史上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因此后人对《老子》也有龃龉的地方。余先生也认为:老子在某些章节上也有点语义不清,容易引起后人误解,老子应该对此负起一点责任。同样他也大胆地充分说理地对老子进行“辩护式的批评”。

        余先生明确指出:“由于老子的经典性,对后代有不少影响。后来的不少统治者虽然没有领悟老子的天地大道,却总是不断张扬‘道统’,而贬斥智能,致使全社会创新精神减弱,发展动能疲顿。这是我们在研究老子时也需要正视的”。

        余先生在这里把全社会创新精神减弱的责任归咎于老子。而大物理学家杨振宁在2004年的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其中心思想是:《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思想进步。他们两人的观点似乎暗合!

       余先生十分欣赏老子的语境:峻厉、厉言疾句、激烈的判断、决断、醒豁等等。而不赞成某些学者把老子过于醒豁的文字降温、减色,变成寻常的理论句式,这让《道德经》的文字大大地失去了文学上的张力。他的译文也尽量地保持老子原文的“断言结构”,从而能够让读者深彻体会语句带来的对“美与丑、善与不善”的“强烈反差”和“心理冲击力”。

       有个题外话,《道德经》第七十五章里有个厚生的概念。“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据查,“厚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有人解释为:“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从本义上说它是个好词。联想日本政府有个厚生省(相当于我国的部),是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他们使用汉字“厚生”来命名省(部),可见日本人对中华文化的推崇,难解的是他们又是如此地仇视中国人、祸害中国人。

       老子在最后有一个平和舒适的美丽梦境:广大民众远离战争,远离现代化。“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有人批评老子的这种幻想是想恢复原始社会,我觉得这是些枯燥无味的读死书的人妄评。我们看看后来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何?我认为《桃花源记》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老子的这个“美丽梦境”编写的吧,只是把它写得更为生动具体一点。

      《道德经》中有许多广为平头百姓熟识的名句,摘录一些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天长地久。(第七章)

    上善若水。(第八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第十二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

    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有人说,中国解放后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家”?从余先生历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文化冒险精神来评判,我看余秋雨先生可以当之无愧。

       这既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大众化学术扫盲好书。所以,值得收藏。

 

阅读 25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